人工耳蝸加母親關愛 聽障女兒咬字如常人
【明報專訊】「我叫洪梓翹,今年4歲」,患有先天雙耳深度聽障的梓翹,在眾人面前自信滿滿的介紹自己,她咬字準確,清楚講出一字一句,表現與一般小孩無異。梓翹的「秘密武器」除了耳背後的人工耳蝸外,還有媽媽為她大花心力,辭去工作全天候訓練她的聽力。
母辭工訓練女兒聽講
為了照顧女兒,洪太職去工作成為全職母親,她說在家中花了不少心力與梓翹一起做不同的聽覺訓練,例如從不同方向敲打物件製造聲音,讓女兒學習分辨聲音來源;用不同字卡教導女兒學習讀音,亦會與女兒唱兒歌、讀故事書,加強女兒的語言能力。為了增強女兒的自信心,洪太更特地與其他家長安排閱讀小組,多讓女兒與聽障及正常小孩相處。
洪太回想起梓翹剛出生時,顯得一臉擔憂,因女兒被驗出屬深度聽障者,只能聽到90分貝或以上的聲音,而一般人說話的聲量維持在40至60分貝。洪太慶幸女兒兩歲半前已於雙耳植入人工耳蝸,大大改善她的聽力及語言能力,認為人工耳蝸的成效比助聽器更好,女兒能聽清楚音頻較高的聲音,例如「S」音,有助發展語言能力,認為女兒的成長與他人無異。
安裝人工耳蝸名額充足
全港有3間醫院包括伊利沙伯醫院、瑪麗醫院及威爾斯親王醫院每年共提供70個名額,為深度聽障者安裝人工耳蝸。伊利沙伯醫院耳鼻喉科顧問醫生彭佩珊說,手術時將人工耳蝸的電極放入耳蝸內,連接神經線後,外來聲音從人工耳蝸外的收音咪經電極刺激,傳到腦神經,讓病人收到聲音信息。彭又說,因深度聽障者不多,名額足夠應付,病人毋須長時間等候,一般經過半年各類型測試後,等候一至兩個月可做手術。
醫生指兩耳俱裝較好
伊利沙伯醫院高級言語治療師郭翠玲說,兩隻耳朵均裝上人工耳蝸的聽障者,較易分辨聲音來源,較只有一隻耳朵裝上人工耳蝸的好。惟不少聽障者裝上一隻人工耳蝸後,怕「再捱一刀」,又自認為足夠應付日常生活,拒絕再到醫院安裝另一隻人工耳蝸,十分可惜,因腦神經長期未經刺激會退化,屆時再安裝耳蝸已失去效用。
明報記者 植敏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