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酢漿草.進食擦拭兩相宜
【明報專訊】“ 此小草三葉酸也,其味如醋。與燈籠草之酸漿名同物異…… ” 《本草綱目》
香港原生的酢漿草會長出黃色的小花,它們生長於路邊和荒地。走到東澳古道,在石地旁邊發現了酢漿草,它的葉子以三塊為一組,味道酸酸的,因此也被稱為「酸味草」,往時有人更喜把葉子放到口堜C嚼。葉曉文說:「以往人們喜歡採摘來吃,也有人用來弄沙律。」
葉曉文指《本草綱目》中也提到專長黃色小花的酢漿草:「此小草三葉酸也,其味如醋。與燈籠草之酸漿(指茄科酸漿屬)名同物異……初生嫩時小兒喜食之,南人用揩瑜石器令白如銀。」它有不同名字,如三葉酸、酸母、酸漿等,而且不止可食用,還可以用來擦亮鏡和銅器等。酢漿草非常細小,但生命力極強,她指它們能夠在冬天花蕾未張開時就成功授粉、結果,它們也「知時」,晚間會把葉子如傘子般向下收起,減少流失水分。不過酢漿草花和葉子帶有微毒,大量食用會消化不良,甚至導致腎結石,大家還是眼看手勿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