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政府稱現時土地不足應付未來10年建屋目標,但「本土研究社」調查發現,全港棕地面積達1192公頃,較政府公布的800多公頃多出約五成;研究社表示,政府欠缺整體棕地面積及分佈數據,亦未有迎難而上,收回具潛力的私人棕地發展。研究社要求落實棕地優先政策,研究徵收棕地作房屋發展及重置;又期望下月公布的施政報告針對棕地,落實政策方向及框架。 發展局:棕地無清晰定義 發展有制約 發展局長陳茂波今年1月網誌表示,棕地無清晰統一定義,泛指新界原有農地或鄉郊土地中,已改用作露天儲物場、貨櫃場、倉庫、鄉郊工業及回收場等與環境並不協調用途的荒廢農地。發展局解釋,由於棕地沒清晰定義,範圍亦會因時間有不同,界定並不容易。對於有發展潛力的地區,政府會透過規劃及工程研究,檢視區內棕地是否適合發展,而現時的洪水橋新發展區、元朗南、缸瓦甫,以及古洞南規劃及工程研究等,均是透過整體規劃,善用棕地及鄉郊土地的例子。政府計劃開展的「發展新界北部地區初步可行性研究」,亦會探討新界北部其餘棕地的發展潛力,當中洪水橋所涉及的棕地面積達約200公頃。 發言人說,棕地夾雜大量私人農地、村屋及寮屋等,發展涉及拆遷、收地和補償問題,亦要全面規劃和基建配套,解決交通、環境、水電供應、排污等制約,方可善用。 本土研究社根據Google地圖及Google Earth於2015年拍攝的衛星圖片辨認棕地位置,再按土地用途分類,發現棕地面積達1192公頃,較政府年初所指的800公頃多約五成,以儲物、回收等用途的棕地最多,佔約四成;其次是臨時貨櫃場,佔約四分之一。 批沒迎難而上收地 促確立棕地優先發展 調查發現,棕地集中元朗、北區及屯門區(見表)。本土研究社表示,現時政府觸及棕地的發展計劃,包括洪水橋及元朗南,只佔全港棕地不足三分一,質疑政府因地區阻力,未有迎難而上收回較大範圍棕地發展;以元朗橫洲為例,政府於2012年計劃於約20公頃的棕地,興建1.7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後來擱置方案,改於區內綠化帶發展4000個單位,未有交代原因。另一幅棕地位於大埔教育學院旁,面積約9公頃,大部分是私人土地,現為露天貨倉,研究團體檢視1997年的航空照片,發現大部分土地被植物覆蓋,估計近年才變成棕地,認為政府應收回發展。 本土研究社成員陳劍青建議政府制訂全港棕地政策,全面檢視發展策略,以及建立公開資料庫,評估棕地發展潛力,並採取棕地優先發展的政策原則,然後才考慮填海和開發綠化地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