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智能手機製造商三星,在手機業務疲弱之際冀在生物科技行業開闢新徑。過去4年,三星已斥資27.4億美元設置廠房和研究實驗室,目標是成為全球最大的生物製藥代工廠,從活細胞、血液成分和組織等,研製出治療關節炎以至癌症的生物製藥。明報記者 黃展翹
進軍生物技術,被視為是對三星接班人、現任副董事長李在鎔的考驗。分析師都在注視李在鎔能否帶領三星開創新業務,就如其父親、三星董事長李健熙早年率領集團進軍半導體業務,至今半導體仍是三星的主要業務。李在鎔認為,在智能手機和晶片業務增長放緩之際,生物製藥是快速發展的領域,有助推動集團銷售增長,透過整合IT、醫藥和生物技術,將有很大的創新機遇。
旗下製藥代工商全球第三大
倫敦的研究公司Evaluate Ltd.表示,今年環球生物製藥銷售額預計為1840億美元,預計到2020年將增長至2780億美元。三星估計,生物製藥的收入可由今年的280億美元,增至2020年的420億美元。
《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稱,李在鎔正聘請顧問,並將相關學術論文轉發給助理,又與美國和歐洲的生物製藥公司參加重要的客戶會議,了解業界情况。
三星近年積極投資生物科技行業,4年來斥資10億美元興建兩家工廠,為其他藥廠代工生物製藥,另斥資10億美元自行研製和開發生物仿製藥,以較低價格提供近乎正版的藥物。
上月底,三星又宣布計劃興建第三家生物製藥廠,料2018年竣工時將會是全球最大的單一生物製藥廠。與興建半導體廠房需斥資逾百億美元相比,三星的新生物製藥廠只需7.4億美元,但這家新廠房將令三星成為產能最大的製藥代工商。目前三星的Samsung BioLogics Co.為全球第三大的製藥代工商,排名在瑞士的Lonza Group和德國的Boehringer Ingelheim GmbH之後。
三星的生物製藥部門盼提供代工生產,重塑製藥行業,就像半導體廠商引入代工商降低成本,從而專注發展技術。發展半導體和生物製藥都有其共通之處。兩者都是資本密集型的行業,投入大量資金將可望獲得豐厚回報。三星表示,兩者都要小心翼翼的打造完全密封的廠房,講求生產規模、速度和效率。
延續規模經濟優勢
三星一直利用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的優勢,發展液晶體顯示屏和半導體業務,成為全球主要的智能手機、電視和晶片製造商。三星的生物製藥亦從這方向發展。它第二家生物製藥廠的規模是首家的5倍,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許可後,明年將提升產量。第三家生物製藥廠的規模將會更大。
三星期望到2020將被視為生物製藥的新力量。三星的目標是2025年前,生物製藥的收入達35億美元,經營溢利17.5億美元。不過生物製藥的生產工序,比生產半導體的要求更高。細微的灰塵都足以破壞生產程序。廠房亦必須保持無菌狀態,才可通過FDA的認可。
三星Bioepis冀明年美上市
三星表示,其興建生物製藥廠房的時間,只是競爭對手的一半,且將會證明,三星將會是比競爭對手更好的選擇。2013年,三星與美國Bristol-Myers Squibb及瑞士羅氏大藥廠(Roche Holding)各簽訂10年代工合約。三星另已獲5至6個客戶,並計劃到2018年將生物製藥的員工人數增加一倍至1700人。
三星的子公司Samsung Bioepis亦正開發生物仿製藥,包括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該公司正開發6款產品,並於2013年與美國藥廠默克(Merck & Co.)及Biogen達成協議,共同銷售生物仿製藥。不過由於監管挑戰,生物仿製藥向市場推廣有一定困難。藥廠不斷把藥品升級,也影響到較廉宜的仿製藥品需求。
為推動發展大計,三星Bioepis尋求明年初在納斯達克交易所首次公開募股(IPO),集資約10億美元,是三星77年歷史以來旗下公司首次在韓國以外上市。三星BioLogics亦有意上市。Kyobo Securities指出,在生技藥物領域取得成就,比任何新業務重要,若要順利接班,李在鎔需證明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