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1. 首先,仁者不論在任何環境,都能夠堅守仁義,正如「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正是說明不論在任何境G,君子能夠堅守仁德,不可以因環境有變而改變原則。
其次,仁者能夠捨生取義,如文中曾言「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正是說明仁者可以把道德置於生命之前,為了守護它而犧牲生命。
2. 首先,為人子女應該要奉養親人,並要心存敬意。正如文章曾言「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就正是指導子女要照顧父母之外,對待父母也要心存敬意,否則就跟飼養犬馬無異,相當不孝了。
其次,為人子女需要履行責任,文中曾言「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就是說為人子女,父母在生,就應該盡一切辦法好好照顧他們。父母去世了,也應該妥善安葬他們,並依從禮法祭祀,以悼念父母。
3. C
4. 孟子指出,每個人都有本心,而且會為了捍衛道義,而不惜捨棄生命。
文中曾言「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當人們覺得守護道義比自己的生命更為重要,就不會為了保全生命而苟且偷安了。
此外,文中亦有言「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當人們覺得死亡比傷害道義更令人憎惡的時候,就不會為了保存生命,不惜傷害道義而逃避禍害。
5. 如果人們沒了「本心」,他們就不會把道義置於生命之先,這樣將會發生幾個問題的。
首先,人們如果重視自己的生命多於捍衛道義,那他們就會為了求生,而不惜傷害道義,為了生命而無所不用其極。
其次,人們如果害怕死亡多於傷害道義,那麼他們就會為了避開禍害而傷害道義,甚至為了避禍而不擇手段。
再者,如果人們沒有「本心」,面對物慾誘惑,就抵抗不了,馬上就會見利忘義了。正如文中所述,一般人面對「萬鍾之祿」、「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就有機會選擇追求利益,放棄曾經堅守的道義。
6. 《論語•衛靈公》的「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就是指「仁人」不會為了生存而傷害仁義,相反,他們會為了成全仁義而不惜犧牲生命。
同樣,〈魚我所欲也〉一文中,亦強調一般人和賢人都有「本心」,而有這份本心,在面對「生命」和「道義」二擇其一的困難之中,能夠不惜犧牲生命以成全道義,跟引文所述的要旨相同。因為如果有本心,人們會覺得守護道義比自己的生命重要,傷害道義比死亡更難接受,於是自然會選擇犧牲生命以保存道義了。
7.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