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議題﹕建設「美麗中國」
【明報專訊】過去中國只茞孱DP增長的發展模式為人詬病,粗放式經濟發展帶來的空氣、土地及水污染問題嚴重。中央近年推動環保,北京理工大學教授胡星斗說,「美麗中國」概念在2012年十八大已提出,包括整治水土、保護環境,在農村解決環境衛生問題。《人民日報》2015年引述〈推動綠色發展 建設美麗中國〉一文,談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2015年官方首次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加入五年規劃,反映政府漸由只談GDP轉向環境保護和宜居的可持續發展方向。
1.空氣污染
近年全國不少城市包括首都北京的空氣污染嚴重,民眾聞「霧霾」及「PM2.5」(直徑不超過2.5微米的顆粒)色變。根據中國環保部的《2014中國環境狀G公報》,2014年全國按空氣質量新標準監測的161個城市中,145個城市即逾九成的空氣質量不合格。
2015年8月13日,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物理學家Robert Rohde聯同其他學者發表研究,分析中國空氣質量監測數據,估計每天有約4000人死於空氣污染。他說,PM2.5污染物對人體危害最大。他認為北京空氣的PM2.5污染物大部分來自北京西南部的石家莊工業區,認為元兇之一是煤。
改善
(1)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在2015年8月通過,將揮發性有機物、廢氣排放等物和源頭納入監管,控制船舶的污染排放,加強嚴重污染天氣預警、預防等。中國亦在2013年9月發布《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限制PM2.5污染物排放年均值。
(2) 2015年9月,中國和美國共同簽署《中美元首氣候變化聯合聲明》,習近平指中國計劃在2017年啟動全國碳排放交易系統,將排放設配額並可供企業間買賣。
(3) 2015年3月,環保部加強執法檢查,包括使用無人機航拍及夜間紅外線技術在空中巡查。
2.水污染
環境部2015年發表《2014中國環境狀G公報》,監測全國主要河流、重點湖泊(水庫)等共968處地面水,僅3.4%達最高標準的「Ⅰ類水」(潔淨的水);「Ⅱ類水」(處理後仍可飲用)有30.4%;「Ⅲ類水」(飲用水的最低標準),「Ⅳ類水」(直接接觸對人體有害)、「Ⅴ類水」(只能農業灌溉)及「劣Ⅴ類水」(完全喪失功能)分別為29.3%、20.9%、6.8%和9.2%。
改善
2015年4月,國務院頒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十條),當中羅列了10條共35項解決水污染的具體措施,包括﹕取締不符標準、環保設施欠佳的小型工業企業,如煉油、電鍍等;改善污染嚴重的十大行業工廠的建設;清理垃圾河、黑臭河;設立禁養區,區內不能有養殖場。
3.土壤污染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其國指中國有1000萬公頃耕地受重金屬污染,佔全國耕地8%以上。當中長江三角地帶特別是浙江地區,鎘、汞(俗稱水銀)、鉛等重金屬超標達48.7%,珠三角地區44.5%,北京、天津和河北等地都超過10%。趙說土壤污染直接減少年均糧食產量約100億公斤。土壤中的重金屬會被農作物吸收,吃了受污染農作物會影響健康,例如破壞神經系統。
改善
2015年4月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展開解決土壤污染的計劃,例如保護耕地環境,解決工業污染場地的污染問題等。2015年3月,環保部長陳吉寧指正在草擬《土壤污染防治法》,對土壤污染問題設立相應的法律制度和監督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