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百科﹕青少年政治參與
【明報專訊】青少年處於孩童及成年之間的過渡期,身心變化急劇,於情感、認知及與社會的關係等,青少年都希望得到充分的空間發展。過去數年,社會議題或運動都不難找到青少年的聲音及身影,包括反對興建高鐵、國民教育獨立成科、新界東北發展,及爭取「真普選」的學界罷課及雨傘運動。
青少年(15-24歲)人口資料(表)
對社會議題看法及參與
突破青年研究網絡於2014年5至6月進行「大專生政治氣氛及政治參與調查」,以自填及網上問卷方式訪問本地大專生,收回629份問卷。約一半受訪者認為社會上不同立場者的發言權不被尊重;現時的討論氣氛令人不敢表達己見。另外,近六成受訪者認同只有透過商討才能解決社會紛爭,而且願意付出較多的社會資源去改變現狀。
香港青年協會亦於2014年6至7月以隨機抽樣方式用電話訪問了522名10歲至24歲的香港青年,有關網上社會參與的部分結果如下﹕(見表)
接觸時事媒體
根據突破機構於2010年10月至12月進行的「香港青少年接觸新聞資訊與對社會議題取態關係之研究」,受訪的691名10至29歲青少年表示頭三項接觸新聞資訊的媒體為免費電視(86.3%)、網上報紙(65.7%)及facebook或網誌轉載的影片(62.5%)。透過網上討論區(如高登、香港討論區)接觸新聞資訊的有35.2%。
活躍參與社運的青少年
常說青少年是社會未來的棟樑,他們亦表現出對社會不同議題的關注。
結語
雨傘運動結束後,有人認為溫和遊行示威已不可能令政府聆聽民意,所以傾向用激進手法發聲。有青年嘗試積極參與地區事務或加入政黨,從制度入手推動更多人關注社會民生事務,亦有青少年對政府的寸步不讓大感失望,對社會事務失去興趣。11月舉行的區議會選舉,社會普遍聚焦於青年選民的投票意向及參選者的成績,同學宜多留意青少年此角色,亦可反思自己對社會議題的參與及取向如何。
文﹕楊淑敏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