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期一字﹕疾、病
【明報專訊】這些年來,由SARS到新SARS,由禽流感到豬流感,大家嚇得夠嗆,幾乎聞疾心驚,聞病色變。
疾病,疾病,今天「疾」、「病」同義,甚至合成一詞,古代這兩個字卻頗有不同。
◆疾
1.(圖文1)人在H上(疾病)
甲骨文有一個「(圖文1)」字,旁邊的「爿」是一張H,H上躺茪@個人。有的學者釋為「ば」,「ば」小篆寫作「(圖文2)」,《說文》:「(圖文2),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圖文2)」有依靠之義,左邊的「爿」是H,右邊的「人」簡化為一橫,靠在H上,和甲骨文一樣。有的學者釋為「病」,人靠H上,表示他有病。更多的學者把它釋為「疾」,並認為「ば」、「疾」同源,「疾」是「ば」的後起字。不管是「ば」,是「病」,還是「疾」,都和疾病有關。
2.(圖文3)胸口中箭(疾速)
甲骨文還有一個「(圖文3)」字,由「大」和「矢」組成:「大」是一個人,胸口中了一箭(矢)。這個字也釋為「疾」,離弦之箭,快如閃電,所以「疾」有迅速之義。人一中箭,自然會受傷,和傷殘、病痛也就扯上了關係,故「疾」也有疾病之義。
「(圖文4)(ば)」是疾病,「(圖文4)(疾)」是疾速,本來的意思不大一樣。秦漢以後,「疾」字代替了「ば」字,兼有疾病、疾速兩種意思。「疾」小篆寫作「(圖文4)」,已經是「(圖文4)」和「(圖文4)」的合體。《說文》:「(圖文4),病也。」清代學者段玉裁認為:病來得無期無[、無聲無息,快得很,所以「疾」由「疾病」引伸為「急速」。這是另一種看法。
◆病
1.比「疾」重的疾病
「病」字古代又寫作「(圖文5)」或「(圖文5)」。「(圖文5)」、「(圖文5)」是形聲字,「爿」、「ば」是形符,即病H;「方」是聲符。上古時期「方」、「丙」聲音相近,「(圖文5)」、「(圖文5)」二字的聲旁換作「丙」,就寫成了「病」。
《說文》:「病,疾加也。」「病」雖然也是「疾」,但程度大於「疾」,「疾加」就是比「疾」更嚴重,東漢經學家鄭玄也說:「疾甚曰病。」
2.疾=小問題 病=大問題
大家都聽過神醫扁鵲和蔡桓公的故事,《韓非子•喻老》記載:扁鵲第一次見到蔡桓公,說:「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意思是:您皮膚表層有點小毛病,不治恐怕加深。用的是「疾」字。第二次、第三次見,則說「君之病在肌膚」、「君之病在腸胃」。蔡桓公的病已由皮膚深入肌肉,再入腸胃。用的是「病」字。「疾」較輕,「病」較重。
有一次,孔子病得不輕,學生子路茪漎陞L準備後事,《論語•子罕》這樣記載:「子疾病,子路使門人為臣。」「子疾病」的「疾」是動詞,表示孔子得病;「病」是形容詞,表示病得很嚴重,所以子路才組織同門,要搞個治喪委員會。
梁惠王曾向孟子坦誠相告:「寡人有疾,寡人好貨」、「寡人有疾,寡人好色」(《孟子•梁惠王下》)。梁惠王的意思是:我這人有點小毛病,我貪財,我還好色。在梁惠王的眼中,貪財好色只是小問題(疾),不是大問題(病),他是斷斷不會說「寡人有病」的。
今天,常常可以聽到有人說:「你有病呀?!」因為現代漢語中,
「疾」、「病」合而為一,已無輕重之分;當然,也因為現代人說話沒有分寸,也無輕重之分。
文:洪若震
作者簡介﹕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文字學、古代文獻和古典文學,長期從事語文教育,著有《生鬼文言文 》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