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每年的假日,中國都會曝出導遊與遊客的糾紛,而導遊罵遊客不購物的事例更是比比皆是。根據中國媒體的調查,導遊為生計亦很無奈,因為他們屬於自由職業者,不能享受社會保障,錢少人累受氣捱罵,「有團帶就有收入,沒團就休息無收入」。
央視報道,根據網上流出的一段短片,雲南一名女導遊(圖)在旅遊巴上不斷責罵遊客,稱「如果你像貔貅只吃不拉,那對不起,下一站不要跟着我,咱們這輛旅遊車是給有德行、有道德、有良心的人坐的」;而遭該名導遊責罵的,是參加廉價團又不肯購物的遊客。
雲南導遊罵客如貔貅「只吃不拉」
據中新網報道,雲南導遊辱罵遊客事件,又一次將導遊這個職業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但導遊卻連聲叫屈:質素不高是因為收入低,沒地位。北京導遊楊晶表示,現在大多數導遊沒有基本工資,約半數人靠帶團補貼,而絕大部分人的收入要「仰仗客人消費」。
根據國家旅遊局數據,全國取得導遊資格證的人數為95萬,分社會導遊和合約導遊;社會導遊佔全國導遊人員總數70%,相對於簽約導遊,社會導遊屬兼職,無固定收入、無社會保險、工作穩定性差。而當前社會上出現的「強迫購物」、「擅自增加自費項目」等行為大多是社會導遊所為。
向旅社買客 導遊先墊支
不過社會導遊也有苦衷:「沒有一個導遊願意強迫遊客購物,這也是無奈之舉。」張玫在天津從事導遊3年多。她表示自己屬於自由職業者,有團就帶,沒團就休息;即使較資深的導遊,到了淡季也是入不敷出。因此,為了賺錢生存,「強制」遊客消費就成為許多導遊的一種選擇。
而國家旅遊局監督管理司司長彭志凱認為,「不合理低價」問題是旅遊市場秩序的「百病之源」。北京一間旅行社負責人杜光說,目前有明顯低於成本﹑團費幾百元甚至幾元的低價團,由組團社(負責與遊客簽約的旅社)組織遊客,地接社(負責接待的旅社)從組團社手中買團,導遊再先墊支費用從地接社買「人頭」。導遊是負債接團,如果不想虧本,就只能想辦法讓遊客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