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喜洲,有一個文閣村。村裏兩百多戶人家,將近一半都姓段。
1957年,段聯蘇初中畢業。當了一段時間工人後,1963年開始,他回家務農。後來,他又在生產隊的瓦窯工作。在瓦窯時,金庸的《天龍八部》問世,天龍八部提到的大理段氏,引起了段聯蘇的興趣。2001年,段聯蘇從瓦窯下來,各方面條件比較成熟了,他開始整理家譜,漸漸接觸到段氏歷史。
根據整理出來的家譜,段聯蘇發現,自己是段思平的第38代嫡孫。實際上,在大理,段氏的很多歷史,都散見於碑刻,以及各種史料。在段聯蘇之前,已經有人開始研究段氏族譜、以及南詔國、大理國相關史料。
大理大學的教授張錫祿,更是研究大理歷史文化集大成者。張錫祿考證發現,在唐代南詔國時期,段氏就有五代人做官,最高做到了宰相。後來,段氏家道中落。到了五代十國時期,段氏家族出了一個人,名叫段思平。段思平家裏很窮,但慢慢存了一點錢,然後當了兵,後來當到了玉溪通海節度使,相當於現在的軍分區司令員。南詔國亡了,分成三個小朝廷,常年打仗。段思平自己力量不夠,就到滇東滇南等37個部落游說,在他們的支持下,段思平帶着部隊殺回老家,建立理朝,尊稱大理。
大理建國後,段思平免除了37個部落的徭役,此後,大理幾乎沒跟周邊國家打仗。在宋朝的歷史裏,關於大理國的記載非常少,只有602個字。大理國信佛,以佛治國。從段思平開始,22代國王裏,有10個國王都出家了。那時,寺廟設學校,國家選錄公務員,也只從僧侶中挑選。
1997年,張錫祿寫信給金庸。次年3月,金庸到大理,受到當地政府的熱情接待。時任大理州州長李映德說:「大理的名聲,八九十年代則主要靠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
張錫祿說,「金庸說『以前沒有來過大理,不了解大理,加入了解,會寫得更好』,也許就是對此前的質疑進行一種回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