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由於父母皆喜愛文學和歷史,林詠莎小時候已開始接觸歷史類書籍、人物傳記等,「有時又會看兒童版名著,令我當時對歷史已有印象,不會抗拒。所以我印象中覺得中文、歷史是很有趣、很生動的東西」。至中三選科,林詠莎曾一度掙扎選修歷史還是文學,「歷史中有很多因果關係、人物、事件等,很久以前發生的事經過承傳、改變,最後如何影響今日的文化和社會,這些東西對我來說(比文學)更有吸引力。」加上覺得高中階段是追求個人喜好的最好時機,除了生物、化學,她最終選報了中史。
林詠莎表示,中文與中史兩科相輔相成——如要理解歷史資料,必須具備良好的中文能力,「如果我看《左傳》,要有古文知識」;而不少文學作品,寫作背景亦與歷史事件息息相關,「如屈原的《離騷》、《九歌》等,都是在政治環境下寫成,若不了解歷史背景,就不能深入明白作者所用手法、體裁等。」她覺得修讀中史科的經驗,某程度上是助她中文科考獲5**的原因,一方面她看歷史資料時接觸過不少古文,增加文言文的語感,同時可累積史例。中史科亦考核學生對事件的評價及論述立場的能力,林詠莎說這些訓練對應考中文都有幫助,尤其是講求辯駁的綜合卷,「我較擅長寫議論文,(讀中史後)論述的流暢度大增,理據會更加有力」。
中史考評價能力 助寫議論文
臨考前的休學時間,林詠莎沒有再加操練習,寧可為腦袋預留空間。她那時看了一些與歷史故事、歷朝制度等相關的書,積累例子;亦有看時事評論文章,「有些純粹是報章上的文章,即使我未必認同筆者所言,但當是執漏(各方意見)都好。」她看評論文章時會思考自己的立場、想法與筆者有何不同,從而釐清自己的思考模式。此外也有看小量日本的翻譯輕小說。
寫「夢想」失手 「兩頭唔到岸」
不過,中文科部分試卷如寫作、聆聽等不止考學生的語文底子,還講求臨場表現。林詠莎在寫作一卷便失手,只取得3級,「其實平日不是這樣的!寫作(的表現)是比較穩定的,反而閱讀、說話的成績就較浮動。」應考寫作時,她把對歷史的熱誠及追求之情寫進「夢想看似不切實際,其實很有意義/夢想看似很有意義,其實不切實際」一題,她推斷失分原因,「可能是我對歷史的熱情太強,但我又將之寫成一篇論說文,結果『兩頭唔到岸』」。
寫作綜合卷不夠時間
林詠莎另一個考試弱點,是寫作及綜合的答題時間管理不理想。如因擔心不能完成試卷,有時答題變得太心急,「一開始寫得很快很快……有速度但(內容)容易失去質素。到最後可能會剩10分鐘,但10分鐘又不足夠讓我大幅度執整答案,變相浪費了時間」。為了改善問題,她平日練習會分配答題時間,如綜合會訓練自己極速作結,保持文章結構完整;如試題分成兩部分,她又會分配好各部分的答題時間,時間一到,即開始做第二部分,有時間才補答第一部分。
「夢想」一題令林詠莎在寫作卷跌倒,但因其他卷成績優異,最終無阻她奪得中文科兩顆星星,更決定實踐多年的夢想,到北京大學修讀歷史,並打算大學二年級時選中史主修。「畢竟論師資、文獻,內地大學的資源較好,而且內地較注重研究史學的基本功。我有考慮過他日走學術(研究)這條路,所以選擇對基本功要求高的(內地大學)體制。」林詠莎指出,北大過去在不同的歷史事件中,都擔當了重要且獨特的角色,她期望自己在北大校園能感受到校園精神,「如對學術的包容、追求學術上的嚴謹、卓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