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樹與人、地的關係
綠色是「和平」的象徵,在心理學角度亦有平衡、自然、健康、治療的作用,多看綠色令人舒適。城市規劃發展必少不了公園,城市公園為市民提供休憩地,有利身心健康。
古樹見證社區變遷,居民會和老樹建立情感。早前西區般咸道4棵細葉榕突然被路政署砍伐,不少街坊表示不捨,前往「弔唁」,在剩下的樹根綁上氣球和心意卡。
古樹還具保育和文化、歷史價值,可成為地標,如大埔林村許願樹和油麻地榕樹頭,起凝聚社區居民情感的作用,也吸引其他市民和遊客前往,促進地區經濟,林村許願樹便是旅遊發展局重點推介的旅遊熱點。
1.儲水防山泥傾瀉
樹木的根可抓緊泥土,使泥土變得穩固。大雨時泥土會變得鬆散,斜坡上的泥可能脫落,故在斜坡上植樹能減低發生山泥傾瀉的風險。港府曾在山坡上種植台灣相思,以解決山泥傾瀉問題。此外,樹根鑽入泥土,下雨時水分由表層滲到泥土空隙中暫時儲存,形成一個個小水庫。這些水分會慢慢流入地底,並匯聚至溪澗或水庫,形成天然的調節水量系統。
2.維持生物多樣性
種植不同種類的樹木可維持生物多樣性。樹葉是一些幼蟲的糧食,花為蝴蝶和蜜蜂提供食物。不少動物,特別是鳥類會在樹枝築巢,以果實為糧,香港常見鳥類如白頭翁、鵯、斑鳩等喜歡吃細葉榕、菩提樹、桑樹等果實。樹木和動物形成一種互利關係,種子可隨動物的糞便帶到別處繁衍。
3.降溫增濕度 緩熱島效應
部分樹木擁有大面積樹冠,且長得高,樹冠能遮擋部分陽光,令樹蔭下更涼快。此外,樹木亦會進行蒸騰作用,釋出的水分能增加周遭濕度;吸收附近的熱能,令溫度下降。
市區的溫度上升,不少地區受熱島效應影響,原因是樓宇密集且愈建愈高,通風不佳;大樓為令內部降溫而使用反光玻璃幕牆;冷氣機和汽車等釋出熱氣等,令整座城市被熱氣籠罩。在市區種樹,可調節熱島效應。
城市規劃與綠色政策
港府對新建成建築有明確綠化政策。發展局《可持續建築設計指引》規限樓宇體積及高度、空氣流通、樓宇綠化和能源效益﹕若地盤面積不少於1000平方米,綠化面積需達20%;面積達2公頃或以上,綠化面積需達30%。
相對於密集的市區只有極少空間可供種植草木,新市鎮和新發展區往往在規劃初期已擬備園景設計總圖,包括綠化和園境美化項目。
4.減二氧化碳 緩全球暖化
樹木進行光合作用,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釋出氧氣。種植更多樹木可改善空氣質素,有利公眾健康。
香港人口稠密,城市發展急速,汽車愈來愈多,碳排放量急劇增加;環保署資料顯示,2012年本港人均碳排放量約6噸,比全球平均數字多出1至2噸。樹木白天進行光合作用時,一棵高於5米的樹每年吸收約23公斤二氧化碳,換句話說,以人均計,要多種43棵至87棵高於5米的樹,才能消耗掉這多出的碳排放量。
《京都協議書》建議提升綠蔽面積能改善全球暖化情G。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曾表示,人類若要實現溫度提升不超過2℃的目標,全球碳排放須在2010至2050年間減少40%至70%。IPCC建議的方法之一是種植樹木,重建森林,吸收二氧化碳。
5.藥用和經濟價值
樹木和其他植物含有各種化學物質,如糖(或稱配糖體)和生物鹼,利用醫學技術可將這些化學物質轉化成為藥物,治療疾病。
◆知識增益
「花園城市」新加坡
新加坡是熱帶國家,面積只有718平方公里,人口近550萬,但當局早留意到城市發展與氣溫的關係,立國初期便訂立相關法例,如1975年的《公園及樹木法令》,並成立花園城市行動委員會,為城市大規模綠化,贏得「花園城市」美譽,2007年的綠地覆蓋率達47%。
香港建築師學會曾指出,雖然香港綠地覆蓋率高達約70%,但大多遠離市區,而新加坡的綠地則是「可用的」和「可到達的」,故香港的綠化地區對改善市區溫度幫助不大。
■相關概念
生活素質(quality of life)
城市規劃(town planning)
綠化政策(greening policy)
人地關係(man-land relationship)
生活環境(living environment)
生態保育(ecological preservation)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參考資料
life.mingpao.com/htm/dl/20150924BZ.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