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憤青覺醒 導演被嘲討好港人
中國紀錄片導演杜海濱新作《少年*小趙》自3月在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映後捷報頻傳,不僅在香港獲「紀錄片競賽評審團獎」,又入圍美、日、德、澳等多個國際電影節競賽和影展。香港國際電影節後,杜海濱多次赴港,帶同該片在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百老匯電影中心與觀眾見面,這部講述「五毛是怎樣沒有煉成的」紀錄片頗受香港觀眾受落。但在一次放映後,杜海濱被一名觀眾質問:你拍這部片是不是為了討好香港觀眾?明報記者 楊立贇
2009年10月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杜海濱在山西平遙偶遇「90後」青年趙昶通,他身穿自購的軍裝,在古城街頭搖旗吶喊「還我釣魚島」、「中國加油,中國萬歲」。
此次邂逅後,杜海濱及團隊跟拍小趙5年,見證他在上大學、赴山區做教師、祖屋被強拆之後,從「愛國少年」成長為懂得反思的「憤青」;同時藉小趙的視角呈現中國社會經歷的焦灼與躁動。
拍少年5年 見祖屋強拆反思愛國
今年3月的香港國際電影節首映後,杜海濱和《少年*小趙》又多次赴港,在6月17日百老匯電影中心的特別放映場,160個座位坐滿約九成。放映後杜海濱與觀眾對話,一名自稱內地學生質問道:「這部紀錄片在內地電影院不能上映,那麼你拍這部片子是不是為了討好香港觀眾?」沉靜內斂的杜海濱平靜地說:「我沒有一部片子在內地電影院上映過。」
事後杜海濱對本報表示:「從我拍第一部到現在,我都沒有要進到商業電影堨h。」他說,大眾電影院適合商業片,而其紀錄片,最適合在專業電影節、小眾藝術院線、大學研討會放映,其價值不在於與市場結合,更多的是學術研究的價值,會影響專家學者、大學生等精英階層。從1999年拍攝第一部關於城市流浪青年的紀錄片《竇豆》,杜海濱就遇到了知音,「我知道他們喜歡我,期待我做下一部片子,這就夠了。」
參展海外 「內地沒上映過」
生於1970年代的杜海濱,是陝西人,在2000年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前,就開始拍攝紀錄片。片中的主角,多是社會底層、遭遇困境,或在城市化進程中掙扎的邊緣人,總透荋d天憫人的色調。他說「以前內地都是集體主義,是沒有個人的,我的童年在工廠堳袡L,沒有隱私。1990年代之後,『自我』慢慢覺醒,你開始慢慢想參與這個社會,想去關注過去集體時代沒有被關注的人和事。」
2009年杜海濱拍攝了四川地震主題的紀錄片《1428》,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紀錄片獎。他說,相較異見藝術家艾未未在震後做公民調查,他以紀錄片呈現,也是很好的參與。雖然內地影院未公開上映,但「保守估計有10萬人網上看過」,「我的作品給觀眾一個思考社會、觀察社會的角度或者窗口,就是開心的事。」
拍片艱苦 女友來電提分手近崩潰
他亦承認難免會有壓力,「在中國拍紀錄片是一件寂寞的事,2006年前有5部紀錄片是我一人完成拍攝剪輯。2002年拍攝兩個水電工的《高樓之下》,我真的覺得(拍攝)紀錄片太苦了。」
杜說,當年年底,他跟拍攝對象去四川蒼溪縣大山堛漲悎a,他扛蚞鷑鼎藀瑽鶠A多次轉車,過兩條河、翻兩座山才到達。住在寒冷的大山,接到女友的分手電話,覺得他幹這個太沒意思了,令他情緒幾乎崩潰。而父母也一直不明白他為何要拍既不賺錢又不能公映的電影。
此外,他也要面對外界的質疑,除了關於「討好香港」的詰問,還有就是「吃中國的飯,砸中國的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