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劍橋事件 倡資助宿位設資產審查
【明報專訊】樂施會總裁、社會福利署前署長余志穩指出,本港面對長者人口多、院舍宿位少、長者長壽的3個現實,安老院宿位有嚴重的供求問題,觀察所見,最有需要的長者並沒有得到最好的服務,政府資源「mismatch(錯配)」。他說,本港長者住院舍比率高達7%,遠高於很多先進地區,長遠需「強烈地」鼓勵長者居家安老,建議引入資產審查,以控制合資格輪候資助院舍人士的數量,才可將資源投放在社會上最有需要的一群長者身上。
中央輪候要求寬鬆
據社署資料,本港約有7.6萬個安老宿位,當中資助與非資助比例分別是35%與65%,2.6萬個資助宿位全部爆滿,有3.1萬人於中央輪候冊排隊入資助院舍。
余志穩說,政府一向茩咻悀H福利,每逢有「新錢」也會投放入老人服務,回歸以來資助院舍宿位大增(由1997年1.6萬增至現時2.6萬),但「是否最有需要的病人取得最好服務?肯定不是」,指中央輪候冊的合資格輪候要求(如65歲以上、未能獨居、煮食行動有困難)相對寬鬆,現今普遍有一種心態是「只要能排隊,(長者)入安老院便可」。
增強居家安老 及早準備
本港65歲或以上長者人口現有約110萬,至2031年料增至220萬,政府的安老開支由每年222億元,料增至2031年的447億元。余志穩說,若不在供應上設限制,將無法令資源投放在「最弱勢、身體最弱的長者」身上,現時這批長者大部分在私營安老院中,不少為領綜援者,其住院開支亦與政府綜援金額掛u,即每人獲資助約6000元,而現今私營安老院問題是「鬥平,非鬥服務」。
余志穩指出,長遠的安老政策要全面地增強居家安老,灌輸安老並非只是政府責任,長者個人也要做好準備,如保健以延遲需入院時間、改善家居安老措施等(見表),「若只是靠不停加錢及安老院宿位,最終只會泥足深陷」。他坦言引入資產審查「無論政府、業界、立法會議員」都不想碰,擔心觸怒中產,故應藉劍橋護老院事件,研究及討論引入資產審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