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是黑色的最好,還有呢?對園藝一知半解並不代表種不到好成果,只是若想追求更好的收成,當然要了解後園裏的泥土特點,就是抓一把泥
便能分辨出土質屬沙還是土,還有如何改善土壤方法,都是令栽種者期待的課題。
然而泥土亦會隨著年日自動變少,要讓它繼續健康﹁成長﹂,除了知識,還要有心機和時間累積出來。
無論你是坐擁幾畝地的大園主,抑或在露台上把玩三數個小盤栽,只要有泥便可以當個園藝家。資深園藝人Pat de Valence早前在萬錦有機家園(Markham Organic Home Gardens Program)中分享了泥土的辨認、如何測試家中泥土的質地(如疏氣的泥沙,還是水份偏高而又排水低的黏土等)、其化學因素(如酸鹼度、肥力、有機物含量等),以及土壤保持養分最有效的方法等。
辨別質地再改善
首要了解的是家中泥土性質,用手掐一把泥擠壓它,如果是它仍然是鬆散的,沙子含量高;如果它保持其形狀,它主要成份是粘土;如果它是柔軟但易碎的,它屬於沃土。當認知泥土的特質,便可著手改良土壤的質地,讓它能重拾應有的養份和水份。
腐葉土是最適合用來中和泥土及粘土太乾或太濕的問題,可是在園藝店是沒有售賣腐葉土,因此需要自行製作。材料就是枯葉而且要大量,在
後園可直接找個位置堆放枯葉,Pat指如不夠多的話找人家丟棄滿滿一袋的枯葉也該沒有人投訴。
然後讓葉子慢慢分解便可以逐點取出來,用作覆蓋泥土表面。一般分解需時一至兩年,地方不夠又想加快過程怎麼辦?可以放入通氣的木箱或垃圾膠袋,讓它自行腐化。
另外,葉子愈碎體積愈小有助加快腐化時間;想再專業一點,可以用酒樓廚用的手持式攪拌機,來把大量葉子打碎,頓時大大包的枯葉變成佔地不多的葉碎。
昆蟲動物也吃土
原來泥土都有好像食物鏈的生態循環系統,被稱為土壤食物網(Soil Food Web)。泥土中住有各種各樣的生物,牠們包括細菌、真菌、線蟲、蚯蚓及昆蟲等。挖掘翻土時,也會看到這些生物,這代表泥土處於健康狀態。但千萬不要除掉這些小生物,因為牠們在泥土中扮演著施肥和鬆土的角色,透過分解植物殘餘物再把養分循環到泥土裏;更因為牠們在泥土中蠕動,令土中的持水量增加。如此緊密扣連的關便組成一個土壤食物網。
由於土壤中含有礦物質,如鈣、鈉、鐵等營養,故有些動物會連泥帶草地吃進肚裏。世界鸚鵡信託執行董事James Gilardi指出一群秘魯鸚鵡在攝食某特定地段的土壤,目的是要消除肚內種子和未成熟果實所含的有毒生物鹼。此外,土壤中亦有一半有機微生物會老死,分解後會為泥土添加營養變成腐植土,如此循環不息有助令荒土復甦。土壤在生態環境擔當重要的角色,其主要功能包括:
1.農作物生產的媒介
2.淨化水、氣候及儲存碳的功能
3.工程施工的天然資源
4.提供土壤中各種生物及微生物生存空間
5.提供植物所需的各種養份及使有機廢棄物轉化的功能
再者,土壤是一種可更新的資源,必須重視與保育這個產物。
輪流種植防蟲患
有計劃地輪流種植不同品種的植物,可以防治蟲害和雜草,並改善土壤肥力和有機質含量。每年種植不同的農產品不但可提高食物的多樣性,最重要是切斷一些雜草及害蟲的生命週期,並且提高泥土內的養分,達至收成和泥土同樣保持肥美效果。
種植方面建議每四年為一個週期,第一年先種豆類,如豌豆、四季豆、蔥等;第二年改種蔬菜類,如生菜、沙律菜、椰菜仔(Brussels Sprout)、西蘭花、捲心菜、椰菜花等;第三年改種果實類,如番茄、青瓜、燈籠椒、茄子、南瓜等;第四年改種根部類,如紅菜頭、胡蘿蔔、防風草根(Parsnip)、蘿蔔等。
泥土也有分階段,好像初初買回來的土,看起來又黑又濕潤,此時最需要多點氮肥(Nitrogen),使它保持營養。到了開花、結果時期,便要添加一點含磷、鉀較高的肥料,幫助開出來的花更美、果更大。最後步入冬天前,要好好保養調理一下,來迎接下一個春天的來臨。
市面上售賣的肥料包裝有三個數字,分別代表氮、磷、鉀(Nitrogen-N, phosphorus-P,potassium-K)的含量。如 8-7-6,表示氮、磷、鉀的含量分別為8%、7%、6%。追求有機天然一點,其實家中的廚餘也能成為很好的肥料,如氮肥可用剷草後的草碎、糞便(兔/爬蟲類/魚/龜等)、菜頭/菜尾/菜渣、乾草、咖啡豆渣、未經漂染的頭髮碎等。另外豆莢、生果皮和芯、草皮、雜草野花和腐爛的木頭都是很好的堆肥材料。●採訪:蔡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