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理中國綜合症又發作
4年前,美國總統大選進行得如火如荼之際,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調侃說,不管這些候選人屬於什麼政黨或有何政治信念,他們對在總統大選年必定肆虐於美國的一種流行病皆無免疫力。這流行病叫「修理中國綜合症」(China-bashing Syndrome)。明年又是美國的總統大選年,民主共和兩黨的候選人義正辭嚴、捶胸頓足地抨擊中國的人權紀錄、保護主義和擴張主義,可以預期。
張愛玲忽然以反共獲垂青
其實由所謂「黃禍」(yellow peril)到傅滿洲(Fu Manchu),中國威脅論到中國崩潰論,修理中國已成美國政客、媒體、普及文化和知識分子的本能反應和反射作用,幾乎是一種一觸即發的下意識動作。最近的例子是,長期被美國學術界忽視的張愛玲最近行情上漲,正因為她對反(中)共大業有潛在貢獻。
權威的《紐約書評》將於6月16日出版張愛玲自己執筆翻譯的《赤地之戀》的英語版Naked Earth。《赤地之戀》得到垂青,當然是因為它的反共主題;但最耐人尋味的是漢學家林培瑞(Perry Link)寫的序言。今年71歲的林培瑞1976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系,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河濱分校教授。林培瑞的本科是文學而不是政治,他的研究範疇包括二十世紀初中國通俗小說及1949年以後的中國文學;但近年來已經成為美國媒體樂於求教的「多用途修理中國專家」(all-purpose expert on China-bashing)。
他為Naked Earth寫的序言與其說是文學欣賞,倒不如說是政治評論。他在文章的第一段,就幾乎是習慣性地提到1989年的六四事件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被囚這兩宗令中國共產黨在西方——尤其是美國——臭名昭彰的惡行。他對張愛玲最毫無保留的讚揚包含着對(中國)共產黨最不留情面的攻擊:他說一如英國作家歐威爾(George Orwell,反共文學經典《動物農莊》作者),張愛玲對獨裁政體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對人造成的傷害,有一種近乎第六感的直覺領悟(a sixth sense for immediate comprehension of what an authoritarian political system will do to human beings in daily life)。
這有點諷刺,張愛玲從來不是一個政治作家。她的效忠對象是自己的天才和創作本能,而不是任何政權、教條、主義或者意識形態。她寫小說,並不是要履行生活在大時代的洪流中為歷史做見證的責任;而是要捕捉「人在大時代之中生活下來的記憶」。戰爭破壞生活的秩序,但時局再亂,人還是要活下去。因而她的作品沒有戰爭與革命,只有「男女間的小事情」。她不必直接描寫戰火下的人們的悲歡離合,讀者自會在她的筆下感受到時代的滄桑。
在獨居的公寓心臟病發失救而死的張愛玲,生前在美國文壇自始至終是個不受重視的邊緣人。西方的讀者和評論家不太懂得欣賞張愛玲,也許因為她的寫作最精彩的部分往往在翻譯成英文的過程中丟失(lost in translation),即使譯者是她本人也無法倖免。如果最終她在美國以反共走紅,張愛玲九泉之下有知,也許會譏諷地微微一笑。一個18歲就寫出「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的人,又怎會不明白反諷與黑色幽默?。
自己東西壞 卻修理中國
倘若「修理中國」真的將張愛玲從西方的冷宮中拯救出來,她不是得到如此待遇的第一人或最後一人。從艾未未到劉曉波到李娜,西方的反共名人紀念館從來星光熠熠。西諺有云:如果沒有壞,就不要去修(If it ain't broke, don't fix it)。中國不斷給人修理,西方世界又樂此不疲地要修理中國,當然是因為中國奉行的政治體制千瘡百孔。不過,世上確實有很多人不願意看到一個強大的中國崛起;因為中國的崛起會顛覆世界秩序,以至國際政治及軍事的均勢,令既得利益者的既得利益岌岌可危。再說,西方社會充斥對中國人的種族成見、刻板印象和模式化觀念,由來已久。有時他們自己的東西壞了,卻不分青紅皂白地要修理中國。美國的政客把美國人的失業問題都算到中國的頭上來,就是一例。
作者是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