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益系列﹕傷健平等仲要等?

[2015.05.28] 發表
香港復康會等機構2014年9月至11月訪問221名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發現近兩成受訪者正失業或待業,但受訪者中有逾七成毋須使用輔助器具,即行動能力不俗,反映殘疾人士「有能力但無工開」。
政府、平機會和民間組織積極倡導共建「無障礙城市」,香港復康聯會主席張健輝說,有時候一級樓梯(圖)便阻礙輪椅人士進入商舖,公眾教育須持續進行。
平機會機構傳訊主管王珊娜表示平機會透過電台節目、廣告、中小學互動活動等,提升公眾對殘疾人權益的了解。
科技進步,方便殘疾人出行。香港傷殘青年協會2013年推出《無障礙去街Guide》App,透過程式可查閱交通、殘廁和車位等。
香港復康聯會主席張健輝
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復康服務總主任郭俊泉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

【明報專訊】殘疾人是社會弱勢社群,但絕非少數群體。根據統計數據,全港不同種類的殘疾人士佔整體人口逾10%。社會曾視殘疾人為負擔,但今日我們講「殘疾人權利」,所指的包括什麼?《通通識》「權益系列」將一連3期介紹,讓我們先從認識「殘疾」開始。

◆「殘疾」和殘疾人權利

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把「殘疾」定義為肢體、精神、智力、感官有長期損傷的人。《公約》在2008年5月3日起生效,中國是締約國,亦適用於香港。殘疾人與普通人均享有公民及政治權利,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香港復康聯會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於2007年成立「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推廣委員會」,推動政府以具體措施落實《公約》,向社會推廣宣傳殘疾人權利。委員會指出,香港殘疾社群較關注的條文包括﹕參與政治及公共生活;獨立生活和融入社區;教育;醫療衛生;康復;工作及就業;參與文化生活、娛樂、休閒、體育活動及生活無障礙。

◆數據看香港殘疾者概况

人口和普遍率

根據統計處2014年12月出版的第62號專題報告書《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2013年未計智障者和長期病患者,全港約57.86萬人有一項(63%)或多於一項殘疾(見右表),佔全港人口約8.1%。而統計處粗略統計,全港智障者總數可能為7.1萬至10.1萬人左右(佔總人口的1.0%至1.4%)。

貧窮率

根據政府2014年12月發表的《2013年香港殘疾人士貧窮情况報告》,政策介入(如傷殘津貼)前殘疾貧窮人口約22.62萬,政策介入後則有14.74萬;政策介入前後的殘疾人貧窮率分別為45.3%和29.5%,均比同年政策介入前後的全港整體貧窮率19.9%及14.5%為高。

◆平機會:建「無障礙社會」

《殘疾歧視條例》1996年起生效,保障殘疾者在工作、教育、服務和使用設施等不同範疇免受歧視、騷擾及中傷。負責執行該條例的平等機會委員會,其機構傳訊主管王珊娜說,過往社會視殘疾人為負擔,幫助他們等於「慈善」,時代轉變後今日已講「殘疾人的權利」。她說2006年聯合國《殘疾人權利公約》通過,維權人士甚為雀躍,「因為覺得終於爭取到『人的尊嚴』」。

「大家生而為人,應有同等位置」

「大家生而為人,應有同等的位置。若令環境無障礙、通達,殘疾便不是問題。」王珊娜認為在保障殘疾人權益上,香港社會朝「無障礙環境」進發,例如公共建築物設無障礙通道、政府網站推出「無障礙網頁」等。她指出心態上的無障礙也很重要,「即人心通達,其實和推己及人相通,每人都會老、都會病,認識這點並令社會環境更通達,推動共融。」雖然推動傷健共融還有漫長的路,但王珊娜認為比較20年前平機會未成立時,人心的轉變顯著,特別是今日年輕一代多擁抱「人權」。

◆復康聯會:殘疾人權利=人的權利

香港復康聯會主席張健輝強調「殘疾人」絕不是少數﹕「(不同種類的殘疾人)加起來佔全港人口超過10%,當我們不存在並不公道。」各類的殘疾包括長期病患,可以是先天或後天、患病或意外,張健輝形容「人生無常,每人都有可能成為殘疾人」。

「殘疾者佔全港人口逾一成」

在張健輝看來,殘疾人的權利很簡單,「就是人的權利」。他說過去社會忽視殘疾朋友的存在,忽略他們有「人的基本權利」,「所有政策皆為眼見正常的人而設」。他相信一般人最容易理解的是「無障礙」﹕「幾十年前我們沒有這些暢通易達的設施,正因為普通人無意識到有此需要。於是殘疾朋友開始發聲,加上每個家庭都有長者,愈來愈多人漸漸感到有需要(建無障礙設施)。」

香港向「無障礙城市」發展,以往殘疾人出行並不容易,現已不算是難題。張健輝說﹕「要社會大眾關注身體不便者生活上的特別需要,公眾的接受最重要。公眾無意識的話,推動不了政府改善,甚至可能反對相關政策。」他笑說今日仍聽見有人說「為何安裝一部沒有多少人用的升降機」,但現實是有升降機後幾乎人人都用,「你看在地鐵,很多人和我們(輪椅人士)爭」。

◆社會對殘疾者認識不足

患有「玻璃骨」、需坐輪椅的譚小姐5月準備在赤鱲角機場乘坐廈門航空客機前往廈門,但辦登機手續時,被職員拒絕登機。譚小姐引述職員指她獨自登機,又沒人接機,航空公司需負責,故拒絕她登機。另一職員表示如果機上發生事故,要由空中服務員照顧譚,故無法讓她登機。譚質疑廈航歧視輪椅使用者。張健輝指出從事件可見不少人對殘疾人信心仍不足,「普通人可能還有些價值判斷,覺得有些事情他(殘疾人)能做到,有些則不行,但這是部分人的成見。這樣的想法並不符合社會的發展。」

發揮「沉默的影響」

張健輝說在認知層面大家都贊同不應該歧視,但具體實行時就是另一回事,例如弱智人士宿舍、活動中心、精神病康復中心等設施,很多人會說「我贊成有,是對社會好的,但不要設在我家門口」。說到底仍是由對殘疾人的認識不足導致。

張健輝認為相對來說,香港歧視殘疾人的情况不算差﹕「或者你生活中未必有殘疾朋友,但我們街上經常都會見到不同的殘疾人——這發揮『沉默的影響』——你經常見到,甚至不覺得有何不同,這已是一個教育。見慣便覺得平常、自然,(殘疾人)是我們的一分子,和你無分別,其實代表你已接納他。」

交流可減少誤解、消除歧視,但張健輝說溝通是雙向的﹕「客觀點講,殘疾人士和普通人一樣有不同的心態,殘疾人也有不主動的,可能因『不確定性』作怪,例如不知道自己釋出善意,你會否不瞅不睬,吃得『檸檬』多(被拒絕)會有戒心。」不過,他說社會上也有很多積極參與社區活動的殘疾人,亦有很多殘疾人組織主動舉辦不同的活動、到中學周會分享等。他說參與社會,接觸不同的人,有機會改變人心。

◆殘疾者失業率高企

張健輝指出「復康」可分為醫療和社會兩層面,後者即助殘疾人融入社會,發揮潛能。不同種類的殘疾人在生活上遭遇形形色色、不同程度的不便,當中共通點包括教育問題、貧窮和社交上的困難。殘疾人就業困難也一直是民間團體的關注點。

根據政府公布的《2013年香港殘疾人士貧窮情况報告》,18至64歲從事經濟活動的殘疾貧窮人士失業率達10.9%(同年整體人口失業率為3.4%),有約三成只能從事兼職工作。不過,2013年由香港復康會研究及倡議中心主辦,關注傷津檢討聯席協辦的「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的生活狀况和領取傷殘津貼的情况」問卷調查結果,殘疾人士失業率高達51.5%。

冀設立配額制度

張健輝指出香港並無針對殘疾人就業的政策,「香港奉行自由經濟,連政府亦不願意訂立聘請殘疾公務員的指標」。他們希望大企業、政府資助的公營機構甚至社福機構設立配額制度,聘請一定比例的殘疾人,比率循序漸進。最初他們僅希望政府從鼓勵開始,或提供稅務優惠作為誘因,但政府未有承諾。

政府和平機會經常宣傳殘疾人能力不比普通人差,但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復康服務總主任郭俊泉覺得需要一些正面措施(配額制)﹕「輕微向殘疾人士傾斜,否則難以推動僱主聘用殘疾人。」他解釋縱使有《殘疾歧視條例》,「但僱主不聘請你,並不會跟你說『因為你是殘疾人』;《條例》只是禁止行為,並沒有促進僱主提供更多就業機會」。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認為政府在聘用殘疾人方面應以身作則,否則私人機構不會跟隨。他亦建議,私人企業即使不聘用殘疾員工,每年也可撥出部分僱員開支,向聘用殘疾人的社企購買服務,如餐飲到會,「可算是間接聘請,其實多方受惠」。平機會王珊娜亦說,政府和大企業在殘疾人就業上應更積極,但明白香港多小企業、小型公司的僱主在考慮聘請殘疾人時有不同顧慮。例如公司規模不大,聘請輪椅人士須改裝工作間、洗手間等,需要成本。

康復政策久未檢討

香港對上一次檢討和更新康復政策已是2007年推出的《香港康復計劃方案》。郭俊泉說期望政府盡快檢討和制訂新方案,因除部分服務嚴重不足外,殘疾人的需要也隨社會變遷已出現改變。例如近年聽障人士關注手語的推廣,他們希望電視台新聞報道、時事節目增設手語翻譯,今只有香港電台有手語翻譯節目。視障人士則期望有更多的口述影像,如電影、舞台劇。

文、圖﹕古晨燕、資料圖片

■有片睇﹕link.mingpao.com/24436.htm

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平機會機構傳訊主管王珊娜和香港復康聯會主席張健輝分別講述他們眼中的「殘疾人權益」。

更多教育
學生投稿﹕無形的牆
【明報專訊】晚上六點多的鐵路交通很繁忙,月台上每卡車廂的候車位置總有一堆人群。車廂雖小,但月台上排在後面的人多數不願等下一班車,人再多他們也... 詳情
【明報專訊】同學很細緻地描繪出一幅大家很熟悉的城市風景。然而,這道冷漠的都市風景,其實大家心底裏並不願意看見,不過因為大家已習以為常,才不再... 詳情
【明報專訊】上期提及「題型及提問名詞」的注意要點。這期繼續從「如何解讀不同種類資料」的角度出發,一起探討有關文憑試的要求,令大家更有效回應不... 詳情
放眼世界﹕台灣×土地發展多用途
【明報專訊】復活節假期,小記偷閒到台北一趟,才3月尾,中午氣溫已高達30℃,看着街上美眉急不及待穿上背心短褲,懊惱為何自己沒有帶上!近月高溫... 詳情
實戰錦囊﹕IES訪談 深入蒐資料
【明報專訊】◆練習 (見圖) 佩老師﹕訪談和問卷調查相同,屬於獨立專題探究(IES)中取得第一手資料的方式。同學就探究問題訪問相關人士...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