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文學是什麼?「可以盡情抒發個人感情,但不要忘記對社會的承擔」是教師兼作家呂永佳的看法,也是對參與聯校文學創作比賽學生的寄語。6名冠軍人馬分別從時事、韓劇、旅遊、奶茶、學科知識和興趣入手,既抒情,亦關注世界大事、控訴社會黑暗、思索人生。頒獎禮上,他們分別用朗讀、短劇等手法,重新演繹得獎作品,分享創作心得。
【冠軍名單】
第八屆聯校文學創作比賽由協恩中學、文理書院(九龍)、民生書院、英華書院、喇沙書院、聖芳濟書院合辦,新詩、散文、微型小說3種文體,高中及初中各設三甲。(見圖11)
★散文——靜心觀察 感悟生活
好的散文要表現出真實的自己,但平日生活勞碌,哪有時間靜觀內心?喇沙書院中二生陳澤賦的〈尋找片刻的寧靜〉,描寫首次觀瀑的經歷。在壯闊的貴州黃果樹瀑布前,他受觸動而感悟到:寧靜不在於外在環境,在乎心境。陳澤賦認為,散文無固定結構,有時會不知從何入手。然而,「只要有感而發,不用華美辭藻,也能觸動人心」。他在台上選段聲演完畢,特地提醒台下觀眾,百忙之中,也別忘了留意大自然的聲音以及內心的聲音。
民生書院中四生李維洲的〈奶茶〉,記下從小時候品嘗檸檬茶到奶茶的味道,以及他和朋友的對話。他請女同學上台朗讀選段,重讀這段對話:從品評奶茶的甜苦到人生甘苦。他說,那是文章的緣起,這件小事讓他深思:因何喜歡奶茶?奶茶於他有何深層意義?對生活有何啟發?寫的時候沒刻意經營,「想到什麼寫什麼,跟茷銝蘛g,讓讀者跟(我的思路)走」。文章題材雖普通,但從生活小事入手,寫來較熟悉。寫成後給朋友看,告知因為對方的話而寫成此文,朋友卻說忘了這對話,又覺得像是報紙的副刊,覺得很奇妙。
★新詩——凝練文字 濃縮感情
新詩節奏是跳躍的,最重要有真感情。「若非有感而發,很難寫。」協恩中學中四生梁曉桐的〈四季〉,寫於去年雨傘運動期間。眼見社會爭論不休,朋友不知就堳o參與旺角靜坐,因而深思「(同一件事)每個人的看法不同,我們要有足夠判斷力」。回顧全年,烏克蘭危機、台灣學運、蘇格蘭公投、雨傘運動,這些事大約分佈於四季,於是想到用四季的顏色作詩的主線。詩中老師、父母、書上說不同季節的美景,「我」卻看到一波波紛爭:「書上說/秋天楓葉火般紅/我卻見到/檸檬黃的雨傘 屹立風雨中/喊 遍地要開花/我才明白/世界不盡如人說/快擦亮眼睛/看這四季的顏色」。同一個世界,不同人從不同視角,有不同演繹;意見分歧,沒有對錯,不妨像詩中的小孩,以雪亮的眼睛、開朗的心態,看待每件事,之後再作決定。
文理書院(九龍)中三生周凱嵐的〈成長〉,則是啟發自韓劇Healer,主角記者在追查真相中成長,揭示政治黑暗面,諷刺社會弊端。詩講述事件的目擊者受威脅而改口供,令無辜者受害,她邀請了3名同學上台重新演繹3段案情。「黑白文字在流動:/是誰殺的?/是他殺的。/閉上眼睛,/再說一次。/是她殺了。」詩更進一步帶出問題:社會還殘留了多少「真實」?失去真實,剩下隱瞞、欺騙、背叛,人還能活下去?
周凱嵐和梁曉桐同聲說寫詩「很難」、「很痛苦」。難在文字簡潔,往往為了一個字,推敲老半天。痛苦,是因為寫成後還要逐字斟酌,正如周凱嵐說,「改一個字,詩的態度會不同」。她為此寢食不安,四處問人意見;梁曉桐則反覆修改不下10次。
★微型小說——代入書寫 多角度思考
協恩中學中四生馬可盈的〈人類新希望?〉,寫作靈感來自生物科知識——基因改造。故事主角小明是科學迷,大學畢業後獲獎學金留學,研究基因改造技術。他用基因改造技術解決了農作物受天災蟲害影響,也解決糧食不足等問題。背後卻隱藏禍患:添加了蜘蛛基因,番茄長出蜘蛛腳;小明的子女為防蚊蟲叮咬,注射了蝙蝠基因,因而噬咬小明。基因改造似乎有很多好處,然而世上誰可決定誰能接受基因改造?誰可承擔基因改造帶來的禍患?馬可盈以第三者角度,簡單、直接說故事,「不要過分花巧,不帶讀者『遊花園』,寫成後還要刪去無謂的枝節」。最重要能讓讀者喜歡故事,明白故事帶出的信息:凡事不能只看表面,要多思考、多角度分析。
協恩中學中三生陳曉睿則用第一身「我」——魔法書的身分自述。這篇文章原是一次作文功課,題目為「我是一本書。此刻,我靜靜地躺在書架最顯眼的一欄,回憶過去經常舒展筋骨的日子」。陳曉睿喜歡看書,是學校圖書館管理員,也喜歡魔幻題材,續寫時自然而然代入書的角度寫作,後來為了參賽,改寫成〈生命之光〉。故事講述「我」這本魔法書自古守護茪@個願望,但一直找不到實現對象。某日,「我」為救女孩,在緊急關頭用了魔法,並勇敢面對自己的內心。陳曉睿表示,魔法書為保護濁世中的一股清泉(女孩),捨棄無盡生命,這是魔法書的生命之光。「最痛苦是寫到一半時,覺得內容不合理、不全面,卻不知怎樣改,文字又矯情。」堅持寫完後,將文章謄寫在原稿紙上時,狠下心大刀闊斧修改結尾。
文: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