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醫管局自2009年引入可為血液供氧的「體外膜氧合治療」技術(人工肺,ECMO),惟有深切治療部醫生指出,大量供氧的人工肺需使用8至10毫米粗的導管鋼針刺入下腔靜脈輸血,有5%出血風險,醫管局正研究引新型幼針人工肺,減低出血風險。 醫管局深切治療部中央統籌委員會主席殷榮華表示,本港5間公立醫院共有12部人工肺,其中東區醫院2009年至今共有逾100名深切治療病人曾使用人工肺,三分之二患肺炎、嚴重流感等引致的急性呼吸衰竭綜合症(ARDS)。 新機針細 對血管損害低 殷解釋,ARDS患者肺部嚴重損傷,需從體外大量供氧,現時使用的屬「高流量」人工肺,每分鐘需輸注4至6公升新鮮血以維持足夠含氧量,因此需用兩條8至10毫米粗的導管鋼針插入下腔血管,血管有很大損傷,出血風險達5%。 殷指出,現時瑪麗醫院正研究用「體外二氧化碳清除器」(ECCO2R)治療慢阻肺病患者,此種「幼針」人工肺主要是排走肺部二氧化碳,每分鐘只需輸注0.4升新鮮血液,因此導管鋼針僅需不足5毫米粗,對患者血管損害較低。 他補充,這種「幼針」人工肺需額外配合呼吸機供氧,適合病情較輕、所需供氧較少的病人,惟目前醫學界尚未有足夠證據證明其成效,醫管局預計要研究至2019年才能考慮是否引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