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稱發怒為「發脾氣」,原來西方人也有相同的錯誤見解,稱發怒為「venting the spleen」。其實脾臟(spleen)與情緒沒有直接的關係,我有病人在接受了脾臟割除手術後仍會發脾氣,此外,脾臟也不屬於消化系統。
脾臟位於腹部的左上方,在橫隔膜(diaphragm,將胸腔及腹腔分隔開)之下和胃的後面,質地柔軟、呈紫色、形狀如棒球(baseball)捕球手的手套(catcher’s mitt),大小和重量卻因人而異。在健康的成年人,平均是五吋長、三吋闊和一吋半厚、及重六盎士。
脾臟是人體的前線工作者、是身體一個相當繁忙的器官,脾臟的主要功能是過濾血液,將老弱、異常及受損害的血細胞(包括紅血球、白血球及血小板)清除。當血液流進脾臟內的血管時,脾臟會執行「品質管制」的任務。正常、健康的血細胞會順利通過脾臟而繼續在血液內運行全身,不能通過「測試」的血細胞會被巨噬細胞(macrophages)分解,脾臟會將血細胞內有用的元素(例如紅血球的鐵質)貯藏,運往骨髓循環再用、製造血紅素(hemoglobin)。
脾臟的另一個重要的功用是貯藏血液,人體內脾臟的血管可以按身體的需要膨脹或收縮,脾臟內的血管膨脹時可裝載大量血液儲備。當有需要時(例如創傷時大量失血),脾臟會將血液儲備輸出,保持適當的血液循環。
脾臟在免疫功能也擔當非常重要的角色,幫助人體抵抗細菌及病毒感染。當微生物侵入人體,脾臟及淋巴腺(lymph glands,亦稱淋巴結lymph nodes)就會聯手,製造出一隊防禦細胞:淋巴細胞(lymphocytes);淋巴細胞是白血球的一種,能製造抗體(antibodies),將入侵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等)削弱或殺死。
胎兒的脾臟有造血的功能,但隨著骨髓造血功能的成熟,脾臟就不再製造血細胞。但在受到感染、發炎及缺氧的情況下,脾臟(及肝臟)會重拾造血的功能,稱作「髓外造血」(extra-medullary hematopoiesis)。
由於脾臟內充滿血管,與人體的血液及淋巴循環系統有緊密的聯繫,所以在多種情況下會膨脹、變得腫大,可能會膨脹至超過四磅。腫大的脾臟會影響它的主要功能:過濾正常及不正常的血細胞,減少各種血細胞的數目,紅血球的減少會導致貧血、白血球的減少會導致容易受感染、而血小板的減少會導致容易出血等併發症。過度腫大的脾臟可能會因供血不足而出現部份或整個脾臟壞死。此外,腫大的脾臟較容易受到創傷而破裂,導致可致命的內出血。
那麼,是否失去脾臟的人就不能存活呢?答案是「不是」。雖然脾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器官、但不是一個必須的器官,有些人生而沒有脾臟、或患上功能性無脾症(functional asplenia)、或因創傷或其他疾病而需要將脾臟割除,他們仍可以享受健康的生活。因為身體的其他器官、包括肝臟及淋巴腺能提供脾臟的功用,不過沒有脾臟的人較容易被細菌及病毒感染。所以醫生會囑咐患者小心,盡量避免受到感染、接受適當的防疫針注射、接受預防性抗生素治療、及有感染症狀時盡快求診,接受適當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