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益系列﹕同一屋簷下 少數族裔的困境

[2015.04.30] 發表
對居港的少數族裔而言,細微如檔主故意挑爛貨、少找錢等也是赤裸裸的歧視,但他們不懂廣東話,有口難言,無法反擊。樂施會2014年12月舉辦《看懂、看不懂》攝影展,攝影師謝至德希望大眾透過照片(圖),設身處地細想我們作為「多數」,平日有否縱容這種歧視在社會滋長。
明愛屯門馬登基金中學成立全港首支少數族裔民安隊少年團,並准許隊員按其宗教及文化背景「微調」制服,包括伊斯蘭教女學員可戴頭紗、穿裙可同時穿窄腳褲等,錫克教男生可破例佩戴匕首。校方期望學生透過參與服務加快融入香港社會。
平機會主席周一嶽認同中小學「融合教育」的理念,讓不同種族、背景、特徵的學生一同學習,從小接觸不同的人,學會尊重和建立同理心。他希望教育界能營造多元、共融的環境,學生慢慢適應、習慣,踏出社會後自然不會覺得和少數族裔相處有問題或障礙。
精通英語及巴基斯坦官方語的Heina(圖中)是回歸以來首名土生土長巴裔女警,她自小對警隊工作興趣濃厚,期望能成為警隊、市民及少數族裔溝通的橋樑。圖為她2012年在警察學院參加結業會操。

【明報專訊】按2011年人口普查結果,本港少數族裔人口約45萬,扣除外籍家庭傭工(主要來自菲律賓和印尼)後人口近20萬,他們當中不少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應享有香港居民的權益,但因為制度不完善,一直面對升學及就業困境,出現不公平情况,日常生活也遇到不同難題。

少數族裔在港難題

■溝通是居港少數族裔的障礙

平等機會委員會主席周一嶽表示,香港「少數族裔」一般指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印尼、菲律賓和泰國裔人,「溝通」是我們和少數族裔相處時的一大障礙,很多時誤解和歧視也由此而來。周一嶽指出,在香港出生、成長的少數族裔較容易融入社會,但社會上也有一批新移民,「多是來港與家庭團聚的婦女,可能中、英文都不會」。「他們很多都不知道自己有何權利,不了解本地法律可保障他們。」平機會2015年3月成立「少數族裔工作小組」,到少數族裔聚會地如清真寺、錫克廟,讓他們理解本港法例能幫助他們的生活不受困擾。

過去5年多,平機會共處理300多宗有關《種族歧視條例》的投訴,較多涉及「提供貨品、服務及設施」。「例如去銀行開戶口,可能溝通得不好,要他(少數族裔)來回多次,予他有意留難的感覺。」工作小組未來會從教育做起,「例如會和銀行業界商討,看如何提升員工的文化敏感度,或者提供中、英文以外,其他語種的指引」。

■教育及就業問題

中文科成為少數族裔的升學障礙,一直是平機會和民間組織的關注點。1997年前本港大學招生並不看重中國語文科成績,英文好便可以,現時聯招(JUPAS)對申請人中文科成績的要求,對非華語學生並不公平。周一嶽說:「將心比己,(母語以外)要學多兩種語言(粵語及英語),還要說得流利,並不容易。我們難以說少數族裔學生和本地學生有公平競爭。」

對非華語學生來說,中文屬「第二語言」,周一嶽認為,大學課程並非全部用中文授課,大專院校收生時,應彈性處理少數族裔學生的中文成績,也應考慮加少少第三語言(少數族裔母語)的分數。他點出,社會需要少數族裔「提供服務」,其母語(如烏都語)不能不說是「優勢」,「例如醫院服務需要翻譯,專業術語對翻譯員來說,也是難題」。

冀僱主彈性處理中文成績

教育局2014/15學年開始推出「中國語文課程第二語言學習架構」,支援非華語學生學習中文。另新推出兩個應用學習中文課程(非華語學生適用),資歷已獲八大資助院校及大部分專上院校認可,可作為報讀各院校課程,以及申請公務員職務所需的中國語文能力要求。但周一嶽指相關課程成效仍有待觀察。

中文學不好,繼而影響其他科的成績,學歷低影響職場競爭力,加上語言隔閡,令不少南亞裔人只能做所謂「3D」工作(Dirty、Dangerous、Demeaning),例如保安、地盤、洗碗等。膚色、樣貌的不同,亦令部分華人僱主卻步。曾有從事體力勞動工作的南亞裔爸爸跟周一嶽說,不希望子女長大後像他,「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平等機會」。

周一嶽希望僱主請人「看能力」而非種族、特徵,目前警務處和懲教署招聘少數族裔時,對公開試的中文成績要求已有彈性處理,期望少數族裔在私營企業也能獲得更多機會。

◆平機會統計

《種族歧視條例》2009年7月生效,過去5年多,平機會共處理300多宗投訴,約60%關於提供貨品、服務及設施方面的投訴,近20%屬僱傭範疇,涉及政府和教育的分別有4%,以及一些關於租住樓宇和管理處所等投訴。就提供貨品、服務及設施方面的投訴,大致包括:

?約25%涉嫌對投訴人作出種族騷擾行為

?約18%涉及語言方面可能衍生的間接種族歧視問題

?約15%是過程中疑以較差態度對待投訴人

?約14%涉及銀行服務

文:鄭寶欣、古晨燕

圖:古晨燕、資料圖片

更多教育
概念解碼﹕公民意識(civic awareness)
【明報專訊】公民對自己的公民身分、享有的權利和需要履行的義務產生認同感,從而對國家和社會產生情感,自覺參與社會事務。《基本法》第三章列明香港... 詳情
影音學通識﹕《五個小孩的校長》反思教育的意義
【明報專訊】不少看過真人真事改編電影《五個小孩的校長》的觀眾,都被小孩子真摯的演繹感動得用上幾包紙巾拭淚,甚至有教師被戲中「以生命影響生命」... 詳情
學好通識﹕單元議題勿過分側重
【明報專訊】上期分析公開試跟「單元」的關係,發現通識科公開考評的確與「單元二﹕今日香港」的關連較大。不過即使同學變身「單元二專家」對單元二議... 詳情
通識手記﹕櫻花雖美 不應「人有我有」
【明報專訊】3月底至4月初是日韓兩地的櫻花季節,每年吸引大量港人前往賞櫻,小記也在其中,3月底啟程前往日本關東地區。櫻花一般開花數天後便算「... 詳情
實戰錦囊﹕善用概念詞
【明報專訊】◆食物的概念(圖) 雯老師﹕通識科課程涵蓋六大單元,每個單元都涉及不同的概念,概念詞便是將這些複雜概念內容概括的詞語。通識...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5 mingpaocanad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