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資助針灸太平山街
打通社區經脈 老店新舖帶導賞
【明報專訊】中醫以針灸刺激穴位打通經絡,藝術亦可如針灸般誘發社區改變。西九文化區管理局推行「社會針灸」計劃,資助本地藝術家在社區推行文化項目,首個落腳點定於香港開埠時華人聚居的上環太平山街。在區內土生土長的香港當代文化中心研究員何嘉妍本月籌辦導賞團,帶市民漫遊太平山街一帶,邀請逾60年歷史的印刷店老闆細說區內變遷,亦到後巷了解四五十年代居民從石縫取水的故事。
明報記者 岑詠欣
下一站土瓜灣 培養藝術興趣
西九文化區公園的「自由空間」(Freespace)料於2017年落成,成為本地藝術家展出新作品的平台。管理局去年8月邀請創立「社會針灸法」的加拿大藝術家Darren O'Donnell主持論壇,並帶領兩名本地藝術家在太平山街展開社區為本的文化項目,為「自由空間」熱身。
講後巷石縫儲水故事
西九管理局藝術發展主管(戲劇)劉祺豐認為中醫的針灸打通脈絡,令身體舒暢,但「社會針灸」並非反映社區有問題,「藝術有一種魅力帶領社會向好發展。」他透露有意繼太平山街後,選址土瓜灣,培養區內學生對藝術的興趣。
居於上環的何嘉妍於今日、本月12日及19日舉辦導賞團,每團15人,游走水坑口街、磅巷、普慶坊、太平山街(見圖)。有別於一般導賞團,她希望「自己故事自己說」,故邀請逾60年歷史的「光華印務」老闆任先生擔任街坊導賞員,細說印務業發展,以及該店如何養活三代人。近年特色小店進駐太平山街,售賣古董的InBetween年輕老闆Kinn則講述租金上升的壓力。
攝合茶座茶餐廳切磋
普慶坊有不少咖啡店,但何嘉妍指四五十年代該處後巷的石縫有水滲出,是制水時的甘泉,居民等候近1小時才盛滿一桶水洗澡及洗衣,「任生(光華印務老闆)兒時曾在此玩水。」上環樓梯處處,何嘉妍亦帶參加者到磅巷,指街坊自發在樓梯放了兩張配合環境而裁短的椅子,作為休息站。
獨立編舞家白濰銘則看準區內新舊小店林立的特色,邀請茶餐廳「大喜茶檔」及新式茶座「茶。家」本月逢周五、六互換製法,炮製不同口味的「流心多士」及「印度奶茶」,「『茶。家』在多士上放了煙肉及香蕉,大喜則沒有。」他透露兩者客源不同,食物價格相差至少1倍,「『茶。家』的多士及奶茶分別62及48元,大喜則只需25及28元。」他續指兩所餐廳擬日後互換伙計,汲取對方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