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解碼﹕生活素質(quality of life)
【明報專訊】生活素質是政府或經濟學家用以量度社會政策能否提升民眾福祉的指標。較為人熟悉的生活素質測量包括聯合國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提出的9項生活素質指數標準等,大致從經濟活動、社會保障、文化活動、政治環境、環境保護等方面衡量。
■全球化×今日香港×公共衛生
整體生活素質×宜居城市排名
人力資源管理顧問機構ECA International以包括氣候、醫療配套、住屋環境及政治氣氛等標準評估全球逾450個地區的整體生活素質。2015年1月的報告認為香港於基建、教育、醫療等得到高分,但因空氣質素比很多亞洲地區惡劣,加上2014年年尾出現「前所未有的緊張局勢」(指佔領運動),令本港在全球宜居城市排名由第17跌至第33位,而新加坡則連續第16年排於全球及亞洲首位。
■現代中國×公共衛生
食物安全×政府監管
內地食品不時爆出造假、濫用食品添加劑等情G,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令內地家長不再信任內地品牌,引發近年湧港購買較有保證的嬰幼兒奶粉的情況。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強調,中央政府有責任監管食品安全,每年亦抽驗過千萬個食物樣本,但內地個體經營的農戶太多,有超過1億個,難以單靠政府監管杜絕有問題食品。不過他亦坦言內地消費者「信不過(內地)政府」可保障食品安全。
■今日香港
民主政制×改善施政
2014年9月底,港人為爭取「真普選」展開79天的佔領行動。所謂「真普選」是指不篩選參選人,讓選民以一人一票方式投票的選舉,體現平等的被選舉權及選舉權。在公平的民主政制下,政府施政應以民為本,針對民眾需要提升其生活素質;而選民亦有權運用選票把表現未如理想的政客拉下台。
■今日香港
言論自由×置業能力×社會穩定
香港中文大學2014年8月公布2013年香港生活質素指數調查結果,反映香港整體生活素質相比2012年下降。政府表現(government performance)與新聞自由(press freedom)指數均明顯下跌,調查的學者估計前者與政府2013年未能推出有效扶貧(poverty alleviation)措施有關。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少南則指出,即使報章上對政府的批評增加,但表示與朋友評論新聞不可暢所欲言的受訪市民數目上升,反映本港言論自由漸收窄。
調查又顯示,香港人的物業負擔能力比率為12年來最差。本港樓價C升,「公屋王」黃大仙鳳德h紫鳳樓呎價亦已達1.2萬元,年輕人「上流」及置業機會減少。部分大學生未畢業便輪候公屋,惹來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陳振彬「放棄自己」的評論。房屋政策與市民需求錯配,政府未能遏止租金升勢,市民未能「安居」,生活素質沒有得到保障。
■今日香港×現代中國
內地旅客×生活影響
「自由行」及「一簽多行」政策實施以來,內地旅客大幅增加至整體訪港旅客近八成,帶來經濟收益同時,亦為港人日常生活帶來影響。大批人潮令交通及街道擠迫,內地客多「拖篋」令情G更嚴重。另外因內地食物安全及貨品質素問題,大批內地人來港購買奶粉、洗髮水等日用品,亦有港人做水貨客掙錢,令貨源緊張。有店家抓緊內地客商機大舉開設藥房、金飾店及名店,而日益高昂的租金令小店「捱不住」,變相削減本地人消費選擇。有居住於水貨客重災區北區的居民表示,想買筆也找不到文具店,為生活帶來不便。
■現代中國×公共衛生×能源科技與環境
霧霾×環境污染
內地經濟起飛,但環境卻付出沉重代價。北京、河北、河南等地長期受重度污染霧霾影響,2014年10月北京及周邊省區啟動空氣重污染橙色預警,更實行「霧霾模式」,過百間工廠停產「急救」空氣質素,地鐵被迫減速行駛,學校彈性上學。環保專家分析指出,引致霧霾的污染物以PM2.5為主,PM2.5為微細懸浮粒子,可被吸入並附於人體的呼吸系統,影響健康及生活素質。根據中國政府網的資料,北京市PM2.5的主要來源為汽車廢氣排放、燃煤、工業生產、揚塵、餐飲、禽畜養殖等人類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