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奠基﹕禮多人不怪?

[2014.12.03] 發表

【明報專訊】中國素來被稱為「禮儀之邦」,可見「禮」於中國文化的重要,然而同學又知道「禮」字由來嗎?《說文解字》說:「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意思就是履行敬拜活動,亦是用來敬神致福的儀式。「禮」本字為「豊」,「豊」字頂部就像兩串美玉,底部就像有支架的鼓,倘若我們將上下兩個形狀合起來解釋,就是擊鼓奏樂,以美玉敬奉祖先,也許這就是「禮」最原初的意思。

經禮三百 曲禮三千

考《禮記》所載:「經禮三百,曲禮三千」,意思就是大的禮儀準則有三百條,至於小的禮儀規範也有三千條,不同場合要配合不同禮儀。從前中國古代盛行祭禮,時至今日,「禮」早已融入我們生活每一處細節,觀乎今天生活大小事都牽涉禮儀,舉凡婚禮、壽禮、喪禮,都與禮有關;有時在餐桌上,明明主人家準備了豐富的菜肴,但仍會說「略備薄饌,不成禮敬」,這種自謙之辭,也可算是「禮」的表現。

克己復禮為仁

對於這些不同形式的禮,很多人會問到底是否「禮多人不怪」?要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了解「禮」的意涵。中國很多古籍都有關於「禮」的論述,除了最集中論「禮」的《禮記》,《論語》中亦有不少有關「禮」的載述。有天弟子顏淵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答道:「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克制私慾,言行合乎禮節就是仁。顏淵繼續追問孔子仁的細目,孔子回答道:「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當中的「非禮」,可解作不合乎禮節,即不合乎禮的行為就不要做。

不學禮 無以立

何以「禮」如此重要?因為「禮」是我們處世立身之根本。《論語》記載,有天孔鯉在父親孔子面前經過,孔子問他:「學禮乎?」孔鯉對曰:「未也。」孔子然後對他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中另一則亦有記載:「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可見「禮」對生活的重要。

禮云禮云 玉帛云乎哉

不過,到底是否「禮多人不怪」?問題在於人們的「禮」是出於形式,還是發自內心。《論語》曾載:「子曰:『禮云禮云,玉帛云乎哉?樂云樂云,鐘鼓云乎哉?』」意思就是禮難道只是紙張在說話?樂難道只是鐘鼓在發音?當中可見,禮的外在形式只是其次,實際上須出自真心。倘若我們跟別人打招呼,只是皮笑肉不笑,這種所謂「禮」並非發自內心,自然不可取。同樣道理,假若我們送禮物給別人,但只是心懷不軌或另有目的,這樣的「禮」還有沒有意義?

「禮」是傳統人們生活的一切節操規範,然而最重要的還是合於中和,所謂:「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禮節恰到好處就是合宜,太多則可能予人虛偽感覺。禮多人不怪,重點在於內涵,而不在形式,也許學「禮」是我們畢生追求的人生課業,除了「博學於文」,還需銘記「約之以禮」。

文:林溢欣(YY Lam)、謝廷樞

更多教育
謬誤練習題﹕諺語
【明報專訊】句子冗長單調、詞不達意往往是同學常犯毛病,善用諺語可令文章言簡意賅。諺語文字精煉,但寓意深刻,且往往蘊含哲理。試為下列諺語配對適... 詳情
【明報專訊】1. E 2. H 3. F 4. B 5. G 6. D 7. C 8. A 詳情
放眼中華﹕修理雨傘  修補回憶
【明報專訊】9.28雨傘抵擋胡椒噴霧及催淚彈,一把雨傘,突然變成了2014年這場運動的標誌,更登上美國《時代》雜誌封面。雨傘看似毫不起眼,卻... 詳情
【明報專訊】筆者在批改學生寫作時,總發現他們喜以「非筆墨所能形容」來描述不可名狀的人、事、物甚或情感。學生原意藉此深化意思,然而大家不妨深思... 詳情
【明報專訊】失戀時,我們都喜歡沉淪在表演之中。表演什麼? 表演傷感。 從起牀開始,到投入日常生活;到見朋友,到一個人靜下來;到一...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4 mingpaoto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