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星級生﹕摘星要技巧 應試有策略
【明報專訊】畢業於英皇書院的麥志鏘,高中選修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化學及經濟,中四時中文科成績一般,曾想過文憑試可能只得2級。三年下來,他學會熟悉「遊戲規則」,要摘星,還要多一些技巧,尤其文言文,溫習和應考也要有策略。
現就讀香港大學醫學院的麥志鏘,是2014年文憑試14星狀元(7科考獲5**),自小喜歡看書,訓練出較強的語感。麥志鏘表示,文言篇章最難之處,在於考生不熟悉句式,「大家都知道古人(寫文章)有不同句式,如倒裝句、賓語前置、(字詞)省略等,跟現代人有很大分別」,多理解文言句式,有助解讀篇章。此外,有些字詞經常會考,如「兵」、「之」等,甚至會考同一個字的不同詞性,「(白話文中)很多成語意思源自文言文,多懂成語,也可互補」。
做卷花一小時分析
操練試卷成了考生學習的一部分,但麥志鏘說:「操卷其實沒甚意思,尤其是閱讀卷,這次題目較簡單,你便易獲高分。但應考時遇到的篇章不會是同一篇,最重要是學會技巧。」分析題目、答題表現更為重要,他每次做卷後會花最少一小時分析答案、分數分佈、理解篇章內容等。
閱讀卷答卷時間只有一小時十五分鐘,加上考核模式有變,2014年只出兩篇篇章,麥志鏘在時間分配也失了預算,「我以為也是三篇,怎料白話文篇章的篇幅這麼長」。他花了差不多40多分鐘完成白話文部分,最後只剩約廿多分鐘完成文言文部分。
考核模式有變 臨場應變
麥志鏘立即調整答卷策略,他教路:「白話文可以邊看篇章邊看題目,文言文則要先看題目,題目會給你提示。」如2014年閱讀卷《史記.孔子世家》(節錄),以多項選擇題形式考問篇章內容,他從試卷提供的選項推敲答案。篇章部分段落句式相近,如「子路出,子貢入見」、「子貢出,顏回入見」等,不用花太多時間細閱內容,着力找出關鍵字詞。
答題次序亦有助「搶分」,如白話文篇章第二題要求考生綜合全文,寫出主角的一生起伏,麥志鏘笑指:「我覺得這題一定有『蠱惑』!」他做完其他題目,掌握了主角經歷才回頭答此題,「不一定要順着題目去答,要有計劃。」
【語感是基礎 多讀高質書】
麥志鏘來自基層,曾獲選「香港島十大傑出學生」,平日會做義工,立志成為無國界醫生,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最近獲得港大醫學院今年首推的「醫學院飛躍獎學金」。他認為應考中文科,對中文的語感是基礎,多找些高質素的書來閱讀,如他從小便喜歡到圖書館。
問:你認為中文科是「死亡之卷」嗎?
答:我曾想過中文科只考獲2級的!中文科不像其他選修科,如會計、經濟等有肯定答案。寫作卷要視乎交到哪個閱卷員手上,說話卷又得看你的組員質素,這科有太多不穩定因素,令學生覺得「死亡」風險高。
今年的「死亡率」也是高的,坊間都指題型轉變了,多了長答題,又有字數限制。看到(加設新題型的)試卷時都有少許驚訝,但入到試場,已預計了突發的轉變,卷派到來就得做嘛!
問:最初的中文科成績如何?你的進步過程是怎樣的?
答:我中四時成績不太好,因為不熟悉「遊戲規則」,如閱讀卷最初成績時升時跌,要摸索(考試模式),漸漸就明白到要考各段段旨。我覺得應考中文科,最基本要有語文底子;想攀至最高層成績,才關乎技巧。技巧可以保障到你答題時不會出問題,但對中文的語感是基礎。
問:同學想提升中文水平,有什麼方法?
答:中五、中六才開始算遲了,同學若能抽時間閱讀最好,不過要找些高質素的書來閱讀,如余華的作品。市面上新進作家眾多,他們寫的東西未必合乎語法;甚至連練習題也要選高質素的,坊間很多模擬試卷,但質素不太好,大家得小心選擇。
■看片連結 http://life.mingpao.com/chinese.htm
文:陳綺雯
圖:陳綺雯、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