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戰錦囊﹕資料引證題
【明報專訊】◆圖書館(見圖)
佩老師﹕
「資料引證題」要求同學從題目指定的資料中,找出相關項目回答題目。這些題目常見於卷一(b)題中,多分析議題的背景、現象或影響。雖然所需技巧難度不高,但同學在答題時往往未有留意當中的作答限制,白白失去分數。不少題目規範了同學作答的角度及範圍,加上提供的指定資料內容不多,似乎不足以寫成圓滿的答案。其實,只要同學對這類題目加深認識,小心對應題目要求,奪取高分並不困難。
◆小通﹕除指定資料的內容外,可否寫下我所知的
知識或觀點?
佩老師﹕
這類題目的設定是考核同學能否在指定、有限的內容中,揀取、整理合理合適的素材,故當中最重要的技能是擷取及整合、組織資料。同學若以個人所知或觀點回答,雖然也是回應題目,但已非對應題目要求,因此不會獲得分數。另外,同學因要兼顧額外資料,在處理及整理答案時必花更多時間,或在結構上影響答案的質素。評卷員須自行挑選答案對題的重點、避開非題目要求的資料,絕對影響對考生的印象。答案包含「雜質」,有如進食海鮮時要自行吐出沙石,不但不方便,也會影響進食者的心情。
◆小明﹕「資料引證題」多以什麼形式出現?
佩老師﹕
「指定資料」的形式以文字和圖表為主。以2014年的DSE通識試題為例,卷一的1(b)題便要求考生以圖表(資料B)來說明香港兩大核心價值的矛盾引致的後果是否日趨嚴重,考核同學對數據分析及推論的能力,而非同學的批判思維。
◆小識﹕既然必須以指定資料作答,那把所有指定資料的內容都放於答案便可?
佩老師﹕
當然不是。先說數據資料,同學必須先整理從數據所得的信息。數據處理上,以圖表較為複雜,同學可先以「頭尾比較法」(即先看頭和尾的數據判斷出升/跌/平穩等的趨勢)得出基本分析,然後再橫比、直比每個項目,得出更深層的信息。最後,同學宜把各項所得資訊歸類,運用推論把所得的資訊逐步緊扣被引證的資料。由此可見,當中着重的不單是資料分析,還包括推論技巧是否細膩、整合是否得宜等。
引證文字資料則有如應付中文科的閱讀理解,同學應先從篇章中揀選合適的資料。因為消化文字需時,建議同學把相關文字以顏色筆標示,方便處理。文字題的資料多為闡述例子,或持份者表達的意見,故同學可從中找出背後涉及的概念或議題,再配對被引證的資料。如某段資料引述市民表示擔心坊間台灣食品含有「地溝油」,進食會致身體不適,因此不敢購買;同學應理解當中談及食品安全問題,而持份者則從健康角度(進食後身體不適)或經濟角度(身體不適就要花錢看醫生)出發。由此可見,正如其他題型,資料引證題也是重質多於重量。但此類題型考核的是同學善用資料的技巧,故同學如能在指定資料內找出愈多項目作引證,分數必會愈理想。
◆小通﹕如何決定哪些是可引證資料的素材?
佩老師﹕
這跟一般題目的處理方法相同,就是從審題入手。如上文引述的2014年DSE通識題目要求考生以圖表(資料B)說明香港兩大核心價值的矛盾引致的後果是否日趨嚴重,當中「香港兩大核心價值的矛盾」便是題目的關鍵字,同學可循相關範圍找尋可應對題目的數據,然後根據所得分析再回應「其後果是否日趨嚴重」。當然同學可能覺得理論太空泛,但熟能生巧,只要多做多練,自能掌握當中真諦。
■摘星秘笈
★善用、盡用指定資料
★回答資料引證題,毋須添加個人意見或知識
★留意推論的細緻度
★整合答案時要配合相關概念
文﹕溫佩芳老師
圖﹕謝偉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