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餅縮水、iPhone褪色 與中國式反腐
在中紀委的禁令下,內地高檔月餅銷量下降近三成,廠家紛紛裁員。蘋果手機過去是送禮的必備之物,在反腐風暴下,iPhone 6已經受到影響。
據媒體報道,iPhone 6上市以來,由於內地反腐,豪客來港掃貨遠不如前。另有一則有趣新聞,稱某內地手機品牌因考慮反腐影響,放棄數月設計的金色外殼,換用平民化的銀色。
反腐影響的經濟領域遠不止此。煙酒、奢侈品、鐘表、高端酒店等,都出現下滑。美銀美林預測,2014年中國反腐將帶來1000億美元的代價,約等於GDP的1%。
這種「反腐影響經濟」的現象,正在引起廣泛討論。不少觀點認為,反腐影響經濟確是客觀現象,經濟學家李稻葵對此就有長篇闡述,但官媒也高調予以反駁。
筆者看來,反腐對部分行業有短期影響,各種資料已有明確證明,倒毋須否認。但也要看到,企業自身具有靈活性,在市場環境中會主動尋找商機,毋須過度擔憂。今年高檔月餅走低,但主打年輕人的小型零售月餅暢銷,就是一例。
其次,腐敗是改革開放以來所積累下的嚴重政治問題,反腐得到本屆決策者和輿論的高度支持。許多學者贊同「反腐影響經濟」的客觀現象,並不代表否定反腐敗,一些指摘其實是雞同鴨講。
所以,簡單辯論腐敗對經濟的影響、反腐是否要繼續,沒有太大意義,因為答案是相對統一的。這種辯論反而忽略了一個更重要、也更有趣的問題,即反腐對中國經濟模式的挑戰。
中國經濟成功的秘訣,或者說「中國模式」,其核心是和西方主流經濟體制相比,更加注重政府的宏觀調控。有一種西方高度認可的觀點指出,中國地方政府對GDP增長率的相互競爭,比併引進企業的多少,驅動了經濟的快速增長。
無論是哪一種觀點,大多認為「中國模式」的經濟成功,來源於官員積極參與經濟,對外招商引資,對內大興建設。但這就不可避免伴隨負面影響,即官員介入經濟導致腐敗。十八大後,最高領導人掀起前所未有的反腐風暴。但李稻葵的調研發現,這種情G下,很多官員和企業管理層選擇了最保守的做法,即「不作為」,企業開啟專案速度減緩,一些改革措施因此停滯。
此前在政協會議上,中紀委書記王岐山表示,官員寧可不作為,也不能亂作為。但王岐山也承認,「不作為」現象確實存在,並且需要整治。
「不作為」與「亂作為」的矛盾,也是「中國模式」的矛盾。如何整治,不僅要霹靂手段,更需要釜底抽薪。試想,如果法律規定了企業活動的所有界限,企業不需要向官員送禮,從源頭上降低發生腐敗的風險。官員依法律所為,也不會無所作為,因為文字規定了他必須完成的工作與時限。
從這一角度來看,李克強所推動的簡政放權和負面清單,是更加重要的反腐治本之策。雖然轉型期的陣痛難以避免,但只有明確政府與市場的界限,走出人治的階段,建立信賴法治的市場經濟,才能破解「中國模式」的結構性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