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是為了掙回國格

[2014.09.14] 發表
香港舉行緬懷抗日戰爭研討會﹕愛國情。
《我們生命堛漱C七》一書的作者除了許倬雲,還包括北京清華大學教授何兆武、散文大家王鼎鈞、佛光山開山宗長釋星雲、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張玉法等。

在今天,許多年輕人,尤其台灣的年輕人,不但不記得有過七七事變以及隨之而起的八年抗戰,甚至覺得這是發生在中國大陸上的事情,與我何干?因此,在83歲的老年,還要提起這一個歷史事件,一方面覺得好像不識時務,另一方面又覺得,任何悲痛的歷史都不容許遺忘。許倬雲

中日本來可避免兩敗俱傷

「七七」兩個字,在我們這一代,幾乎就是人生紀元的開始。我對七七以前幾年的生活,記憶非常模糊,但七七以後的所見所聞以及各種經歷,都刻骨銘心,永遠不能遺忘。八年的抗戰,在我們經驗中,是火光鮮血,生離死別,顛沛流離,恐懼和失望。我們記得的是,全中國數千萬人,為了逃離敵人的侵略,扶老攜幼,奔赴安全的後方;那些留在被日本軍隊佔領地區的百姓,每一個人都要忍受屈辱和欺凌,人不被當作人,只是當作可以屠殺的動物。人的生活,隨時可以被皇軍「掃蕩」而一掃而空;破壞,擄掠,污辱,殺害,死亡,都是中國人必須要忍受的命運。

從日本強佔東北開始,中日之間就有不斷的衝突;我是在九一八事變那一年出生的,在我記憶之中,中國從來沒逃離過日本的威脅。八年抗戰,中國打得好苦,血流光了,資源用盡了,中國幾乎亡國。可是,中國沒有亡,而日本卻是遭了原爆的懲罰,結果是兩敗俱傷。此後,中國花了60年,才恢復元氣;日本在戰後得到美國扶助,很快就恢復了生產能力。可是,至今日本還等於美國的半殖民地。當年,日本想要把中國當作自己的殖民地,今天,他們該理解到,作為其他國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究竟情何以堪?

83歲了,我現在可以重新思考中日之間大衝突的問題。這種兩敗俱傷的局面,本來可以不必發生的。如果日本沒有強佔中國的野心,當然一切太平,中國也可以在五六十年前,就達到今天的發展水平;另一方面,中國當時明知自己力量不夠,還是無法忍受日本人每年製造事端,步步壓迫,終於奮起抵抗。這是寧死不屈的絕路,似乎也不是明智之舉。

中國版「出埃及記」

當時,中國的力量實在不夠。中國作為國家的條件,也不足以承擔這麼大規模的武裝衝突。1937年的中國,表面上是統一的,實際上,中國的內部還是四分五裂。各個地方勢力,同H異夢,對於中央的統治,只是表面服從;不只一次,強藩聯合挑戰中央的權威。國共兩黨間的衝突,實際上與北伐同步進行,造成中央政權心腹之患。南京國府,號令所及,不過是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珠江三角洲和東南沿海的若干城市。這些地方,固然是中國的精華地區,但是,最主要的工業基地,卻是在上海附近;中國的金融中心,更主要是在上海市的租界地區。在這些設有現代企業的地區,中國政府並沒有權力吸納其資源,甚至不能以現代的稅法,要求企業界盡納稅的義務。

抗戰開始,上海地區首先受到嚴重的損失,兩次淞滬會戰,都在上海地區進行。於是政府立刻計劃,將沿海的一些工業轉移到內地。那一次大規模的工廠內遷,是歷史上難得見到的中國版「出埃及記」。在我記憶中,我家所居住的湖北沙市,是濱江的城市,七七之後不久,站在家門口就可以看到,江面滿是白木船,靠輪船拖運木船,將從東南拆下來的機器,運往內地。那些西遷工廠,大約佔了東南地區工業的十分之一,卻必須擔起供應往後八年後方數億人口的生活需求,加上戰爭的耗費,那是多麼沉重的負擔!那時誰也沒料到,1970年以後,這些留在後方的工廠,會成為中國建設腹地的種子。

一些在南方的大學和中學,也紛紛內遷,每一個省的教育廳,都在各地設立臨時的聯中,沿途收納逃難的青年。在內遷的過程中,學校教育沒有中斷,這些學校各自落腳在內地的偏僻地方,恢復正常的課業。我的3個兄姊,都是在抗戰期間,進入江蘇聯中、湖北聯中等,才能夠保持學業不斷。家家戶戶,在兵荒馬亂中,也都認為,與其一家團在一起,不如分散,各尋安全的去處,能多留下一個種子,就多一個根苗。

以我家為例,二哥當時只是初三的年齡,在沙市加入了湖北聯中,徒步撤退到恩施。當學校的隊伍列隊走過家門口時,每一個年輕的孩子,都身穿制服,就像行軍的軍人一樣,背一個背包和口糧,兩雙草鞋,列隊而行。

祖母看見二哥在隊伍之中,實在捨不得,哭茩n我的母親將二哥從隊伍中撤出來。母親回答:「我們的孩子,能留一個,就是一個。國家快亡了,這些留下的種子,也許可以為我們再造中國,扳回自由和獨立,不做日本人的奴隸。」

這是100多年來,中國承受多少次的外患,才鑄煉成的一種悲劇情懷。那群由公費維持學業的青年中,後來出現了不少卓越的學者、能幹的技術專家。海峽兩岸中國的建設和全球的學術成就,都有他們的貢獻。

以意志和血肉對抗日軍

由於當時中國還沒真正統一,全國的軍隊總數不少,卻分屬不同的權力集團,每一個地方政權,都擁有自己的軍隊。這些地方軍隊,在抗戰的大旗下,也都盡力投入戰爭,但他們的素質不一樣、編制不一樣,配備也不一樣,很難構成一個有機的戰鬥體。自從民國成立,中國從來沒有過一個全國性的參謀總部,更談不上有效地進行整體作戰。抗戰期間,幾次重大的會戰,好幾次失誤,就是因為指揮系統不統一,以至敵人可以乘虛切入。舉例言之,南京陷落,主要原因就是沒有建立有效的指揮系統。另一個例子,武漢保衛戰,就是因為負責防禦要塞的守軍,接收不同的指揮指令,無所適從,以至於日本軍隊搶到時機,突破了防線。

更致命的是,在抗戰以前,除了漢陽的兵工廠以外,全國並沒有任何現代化的軍事工業。抗戰前夕,中國努力建軍,購買了德國的軍火和蘇聯的飛機,但是自己無法生產補充的械彈和設備。工廠內遷,將漢陽兵工廠的一部分遷到四川巴縣,只能勉強維持一些子彈的供應;日本佔有了中國東北地區,有煤,有鐵,還有奉軍留下來的兵工廠,足以生產補充的械彈,以現代武器攻擊幾乎是徒手的中國軍隊。中國的戰鬥,其實是以戰士血肉之軀,對抗日本軍隊的飛機、大炮、坦克和毒氣。這樣力量強弱懸殊的對比,中國能夠熬下八年,也真是難得。中國堅持抵抗的決心,主要還是在民心士氣,因為民心堅持,才有士氣的堅持。中國和日本戰鬥力的差距,大概是6對1,要犧牲6個中國軍人,才能擊敗1個日本軍人。八年抗日,大小戰役200多次,就是靠茪@股氣,無數青年戰士,用自己的血肉,對抗日本軍隊的現代武器,寸土必爭,才硬撐了八年。

八年血戰,可歌可泣的事[,不勝枚舉。舉例言之,1937年的台兒莊之役,川軍王銘章部,徒步趕到戰場,堵上了會戰的缺口;以川軍只有步槍和刺刀的戰力,頂住了板垣師團的裝甲部隊,結果全員殉國,指揮官王銘章戰死的時候,還是挺立茠滿C又例如1944年,抗戰最後一年,日本發動一號作戰,在衡陽攻防戰中,守軍面臨強大機械化部隊的壓力和毒氣的攻擊,歷時47天,在援軍到達前,衡陽淪陷,守軍2萬餘人,只剩2,000重傷的傷員,其餘全數殉國。衡陽的百姓,也幾乎犧牲殆盡,從留下來的屍首中,還可以看見老婦人手拿菜刀,和日本軍人同歸於盡的情形。一直到抗戰最後一段,從雲南邊境撤退到印度重新整訓,那些美式配備的遠征軍,在緬甸的叢林中,和日本人對抗,一寸寸打回中國,日本人才覺得中國人的戰鬥力,是如此強悍。

用智慧和毅力渡過難關

以八年抗戰中國能利用的資源而論,我們可以說是上億的軍民在半飢餓的狀態中,硬撐了幾乎撐不過的艱苦。我的父親因為職務關係,八年中有六年是在前線,負責維持五六十萬軍隊和數百萬湖北百姓的軍糧民食與日常生活物資。他手中一無資源,真是巧婦硬要作無米之炊。每年春秋,日本人必定進攻,於是,湖北西北部各縣,往往會有數十萬難民,逃離家鄉,要等到日本撤退,他們才能回歸故里。從第一年發生這種情況以後,父親就知道,必須預為籌謀。於是,他鼓勵百姓在山坡和水邊無人使用的土地上,種植番薯,百姓可以拿番薯繳付公家,納糧繳稅;在日本進攻時,大批難民流亡,那些番薯,就可以用作賑濟難民的糧食。這一措施,在原本糧食不夠的窘況下,使數十萬難民,至少不會餓死。

湖北淪陷的部分,都是有鐵路、有水運的好地方;未淪陷之區,一大半是崎嶇的山地,也沒有現代的公路,父親必須使用一切辦法,保持運輸的功能。他設法將從各地戰場上收集到的輪胎,裝配在手拉車的輪子上,改製為膠輪車,再由一個汽車頭,拉動一串平台車;他也組織了相當於驛站一樣的接力轉運制度,使得運送糧食或其他物資的民伕,只要負責在他本鄉之內的一段路程,在兩個鄉區的邊界上,交付下一站的民伕接運。如此一來,伕不離鄉,民伕也就勇於服務,可以保持運輸的暢通。為了提供學校使用的課本,他來不及組織現代的造紙廠來印刷教材,於是回頭利用傳統以水碓打製紙漿的辦法,將竹竿和樹皮做紙漿,然後抄製為粗糙的紙張,再以石印,印刷課本。於是,湖北等處數百萬學童,才不至於無書可讀。這一類措施,不僅見於父親服務的地區,在四川和其他的戰區,也處處有「無中生有」的方法,大都努力設法滿足日常的生活需求。

從另一角度看,這樣的生活水平,當然是不能和北伐後,東南一帶富庶地區的日常生活相比。數千萬逃亡內地的難民,必須縮衣減食,過一日算一日;加上日本人的空襲和連年的進攻,抗戰第三年以後,內地百姓的日子愈來愈苦,上億軍民經常在半飢餓的狀態中。政府為了保持學校教育不斷,大學生和中學生都有公費,由國家提供基本的生活資源,也不需要繳學費和宿費,但學生們的衣食,究竟只能維持最起碼的水準。教員們的日子,當然也好不到哪堨h,以大學教授的生活而論,在戰爭爆發以前,他們的收入足夠溫飽,從抗戰第三年開始,就逐漸進入半飢餓的狀態。大家固然抱怨,卻沒有說「投降算了」。重慶3次被日本炸成白地,3次又從白地上重起樓台。這種忍耐,當然會有人發出怨言,但整體而言,中國並沒有被飢餓或窮困壓倒,依舊堅持到底。到了第八年時,人人都看見,內地的日子,已經到了油乾燈草盡的局面,假如日本沒有發動太平洋戰爭,突襲珍珠港,則美國不會投入戰爭,那麼中國還能撐持多久?今天誰也不敢說。

「寧折不屈 寧死不從」

回顧歷史,我認為1937年的七七事變,中國實在不該立刻投入全面戰爭。如果再拖個5年到10年,中國的統一逐漸成形,基本的軍備也逐漸改善,也許不至於在東南半邊和沿海全部淪陷後,進行如此辛苦的戰爭。可是當時的民心,一方面受一些主戰力量的鼓動,另一方面,由於100多年來,中國不斷忍受外力的壓迫,喪失自己主權,也喪失自己的尊嚴,4億多人的怨氣,累積成為巨大的壓力。於是,政府在七七事變以後,雖然明知不能抵抗,還是寧折不屈,投入毫無把握的全面抵抗。

中國人整體的想法是,過此一步,就是亡國。在戰爭期間,日本軍隊在中國的暴行,包括大規模的南京大屠殺,在淪陷區各地進行的大掃蕩以及個別日本軍隊對中國老弱婦孺的殘暴欺凌,更加強了中國的抵抗意識。也只有這種「寧死也不投降」的決心,中國才撐持得下來。1945年,兩顆原爆,日本投降,雖然擊敗日本的是美國,但中國也在這機運之下,得到了慘痛的勝利。中國損失了無數生命,換回來一個獨立國家的國格。不幸,中日戰爭終了,國共雙方,又進行5年的內戰,使得中國建設的機運,又延遲了至少40年!

日本贏過戰役卻終於輸了戰爭

1987年,我和一群朋友在美國華府舉辦了紀念抗戰50周年的討論會。講演完畢以後,如今已經故去的名記者陸鏗,首先舉手,指定要我回答一個問題,「中國抗戰八年究竟是為了什麼?」我當時答覆﹕「人有人格,國也有國格。中國100多年來,國格已經損害無餘。七七以後,終於忍無可忍,全國決心要掙回國格。中國付出慘痛的代價,換回了可以抬頭見人的國格,這是抗戰能夠堅持八年的主要原因。」今天,又是20多年了,我想,為了國格而忍受如此巨大的犧牲,還是中國全國堅持抗戰的主要理由。

71年前,1943年1月11日,中國分別和英、美簽約,廢除了清朝與兩國之間的不平等條約,法國等其他國家,也紛紛與中國改簽平等的新約。中國人終於可以堂堂正正的在世界上走動,也不需要在自己的國家內,忍受外國在中國駐軍和劃出租界的恥辱了。中國人掙回了國格!

撫今思昔,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是戰後第三個世代了;七七事變時,我這一代還在童年,現在同輩都已垂垂老矣。我在50歲以後,逐漸認識國族意識乃是近300年來發展的產物。我也盡力鼓吹,人的價值,只有在全人類的集體意識和個人人權兩個層次,才是真實不虛。國族,只是人類組織為集體的若干選擇之一。撰寫本文,對我自己而言,乃是留下一段親身經歷的人類歷史,告訴後人,日本軍閥發動的戰爭,已為人類造下多少苦難,也盼望今天的日本人記得,日本曾經贏過不少戰役,卻終於輸了戰爭。

我不主張對日本報仇,以牙還牙,以暴易暴,終將造成另一代人的災難。以此回憶,留作後人警惕——本來可以彼此和平相處的人類,竟能在別人的土地上,造下如此重大的災難!

更多中國要聞
中美一旦開戰的惡果
肯塔基大學國家安全研究學者羅伯特.法雷在《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發表一篇專論,指出中美一旦開戰,目前以美元為通貨的全球經貿金融制度可能提前結束。... 詳情
北京地鐵要漲價了
北京人比香港人幸福。 北京那洶j地界,十幾條地鐵四通八達,愛換哪條換哪條,愛坐多久坐多久,只收兩元錢(人民幣.下同)。香港不同了,坐得... 詳情
8月底,奢侈品集團LVMH宣布旗下私募基金L Capital的亞洲部門L Capital Asia LLC將成立專門公司,收購韓國知名娛樂公... 詳情
台北市長之戰 性別歧視風波
台灣將於年底進行九合一選舉,但選戰氣氛一直處於低迷狀況。國民黨積極排除各縣市長分裂的情形,直到最近,才把嘉義市、南投縣、彰化縣弭平裂痕,基隆... 詳情
傳鄧小平男孫為美籍
【明報專訊】已故中共領導人鄧小平之女鄧榕昨日公開闢謠,駁斥有關鄧小平唯一男孫鄧卓棣是美國公民傳聞,聲稱鄧家人絕不會拿外國護照,也一定是中國人... 詳情

明報網站 · 版權所有 · 不得轉載
Copyright © 2014 mingpaotor.com All rights reserved.
Ming Pao Daily News A wholly owned subsidiary of Ming Pao Enterprise Corporation Ltd.
Toronto Chinese Newspaper

1355 Huntingwood Drive, Scarborough, Ontario, Canada M1S 3J1 | Tel.: (416) 321-0088 | Fax: (416) 321-9663 | Advertising Hotline Tel: (416) 673-8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