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道】柏林亞洲問題專家夫羅里揚24日告訴《環球時報》,日本的外交出訪線路與中國有些相似,表明日本緊盯中國的新戰略。中日關係惡化的背景下,雙方都在各個層面較量,比如歷史、經濟和外交。24日,日中兩國局長級金融磋商會議在東京舉行,會議將重點探討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的問題。日本《朝日新聞》認為,中國設立AIIB是對抗日本主導的亞洲開發銀行。
安倍訪拉美當天正值甲午戰爭爆發120周年。台灣《聯合報》稱,120年前的甲午,日本是「外交佈局妥當」,軍事評估穩勝後,開始設圈套讓清朝中計,而贏得大勝。
安倍在右翼「甲午再現神奇」的狂熱期待中上台,提出外交綜合性戰略佈局:拉攏俄韓,呼喚北約,金援非洲,緊隨美國孤立中國。日本開始時並沒有考慮拉美;後來也想展現大國外交,遂提出「地球儀外交」。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稱,亞洲最危險的兩個競爭對手——中日兩國已開始為對抗熱身。
香港《南華早報》說,安倍「俯瞰地球儀外交」從大洋洲轉戰中南美,中日外交正在「環球賽跑」。韓國《亞洲經濟》稱,今年上半年中日兩國領導人曾在歐洲上演了類似的一幕。習近平3月底4月訪問歐洲4國,安倍「亦步亦趨」在數周後的4月底5月初到訪歐洲6國。當時習近平訪歐期間痛批日本右傾化的歪曲歷史行為,安倍則跟在後面發出牽制的聲音。
「安倍外交只是不牢靠的拼圖。」台灣《聯合報》援引日本資深外交官員的話說,中國是依照藍圖釘樁、框線,再穩固:以「新型大國關係」釘拉美、俄兩大樁,中亞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為框線,而習近平、李克強等領導人對重點國家和地區,不但一人重複出訪,還多人重疊出訪,是交錯穩固邦交。文章認為,安倍想學中國,也到拉丁美洲,只是「邯鄲學步」,完全走調。
韓國《國民日報》調侃說,安倍連距離最近的中韓兩國都沒訪問過,卻可能成為日本歷史上外訪國家最多的首相。日本一名資深國際問題專家24日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表示,安倍頻繁去外國訪問,卻不去最重要的國家,或者說是不讓去。現在對日本來說最重要的國家毫無疑問是中國,安倍卻因歷史和領土問題而無法實現首腦會談。可以說現在是日本外交最不好的時期。遺憾的是安倍卻不這樣認為,他以為去美國,去拉美、非洲訪問就可以形成中國包圍圈。可由於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沒有任何國家會主動表示願意和安倍一起建立「中國包圍圈」,就連美國都不願意。
安倍為何執意和中國對抗下去?美國《外交政策雜誌》解讀說,由於日本領導人執意修改日本憲法,尋求通過更加強大的軍隊和更加積極的外交政策,以遏制當代中國令人艷羨的崛起,導致當前的中日關係緊張。這反映出日本人心中更深層次的身分存在危機,在兩個相互矛盾的方向中相互撕扯:種族主義(至尊情結)和自卑情結。中國的重新崛起令日本對中國人的自卑情結正在不斷加重。從現在開始,這將是一個艱難的經歷,日本人心理中從種族主義向自卑情結的痛苦轉變將會在未來數年中持續下去,直至日本人的自卑情結最終戰勝種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