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受能源及食物價格推動﹐統計局表示加國6月份的通漲率上升到2.4%,達至28個月以來的高位﹐市民生活頗有百上加斤之感﹐這可從市民在超級市場購買食物上可出端倪。有從事糧油食品批發公司指出﹐食米在一周內價格出現「三級跳」﹐影響不少市民﹐同時亦影響進口的食品批發商。
德惠貿易公司負責人Rebecca Chu告訴本報﹐糧食食品過去一年來價格大幅上升﹐當中原因包括燃油漲價引至運費加價﹐加幣與美金結算匯率差幅大﹐工人薪酬上升等多種因素。而大米的價格近期短時間多次調升﹐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與泰國大米出口大幅減少有關。
她說如果市民不善忘的話﹐應記得2個多月前泰國軍政府上台﹐其上台後由於政治原因貯存於米倉內的大量食米沒有開倉輸往外國。以本地超級市場為例﹐平時出售的食米極大部分是產自泰國﹐現由於泰國米近2個多月來沒有出口﹔致大米來源大幅減少﹐只靠越南和柬埔寨方面進口。
她指以其代理的泰國香米「阿姐靚米」為例﹐近期來價不斷上升﹐已讓她「難於應付」。她說現時已暫時停止入貨﹐原因是市場競爭大﹐高價入貨不代表一定可以把漲價轉介於消費者身上﹔第二是如以高價入貨﹐倘若泰國軍政府突然間開米倉恢復輸出食米﹐食米價格定會下調﹐屆時以高價入貨的米不知怎樣處理。
她寄望消費者明白大米漲價原因﹐受影響的除是消費者外﹐食米進口商同樣是受害者﹐現階段食米進口商只能與市民共渡難艱﹐盼食物價格早日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