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掛名風暴滾雪球 衛福部主管吳和生捲入
【明報專訊】論文掛名風暴愈滾愈大,繼前教育部長蔣偉寧、衛福部長邱文達後,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再指出,衛福部疾管署研究檢驗及疫苗研製中心主任吳和生亦遭人檢舉,這是台灣學術界長期「以量取勝」所衍生的扭曲現象,科技部應趁此全面檢討、改革掛名亂象。
吳和生遭爆 幾乎月掛1篇
據《自由時報》報道,管碧玲辦公室日前接獲研檢中心的內部檢舉。檢舉人透露,同時在北醫醫檢所兼課的吳和生,在擔任中心主任的2006到2013年間,至少掛名66篇SCI論文,其中18篇是擔任與第一作者同等重要的「通訊作者」。
據檢舉人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吳在去年掛名15篇文章、2011年13篇、2010年10篇,幾乎月掛1篇;其中,18篇掛名為「通訊作者」的,有16篇的來源是中心部屬;另外四48篇,亦有22篇的來源是部屬,5篇來自署內同仁。
吳似有侵佔部屬研究成果之嫌
檢舉人質疑,吳任擔任研檢中心主任,有權決定部屬的升遷及考績,似有侵佔部屬研究成果之嫌;他透露,曾有不願配合的同仁遭吳要脅後,憤而改找更上層的首長掛名,並轉調其他單位。檢舉人也指出,吳也在這段時間內擔任19個研究計劃的主持人,扣除15項個別計劃外,其他4項整合型計劃的總經費就高達1.5億元;吳就可在公務預算逐年減少下,挾計劃主持人之姿分配研究資源,施壓中心同仁配合其發表論文。
管碧玲痛批「學術公督盟現象」
管碧玲認為,一個學者的學術研究潛力、品質,只要一開口、一篇論文就能見高低,很多學術貢獻卓著的學者,就靠一本博士論文創造出來;然而學者的素養、修為、態度及品格,均非SSCI、SCI指標所能評測。
她指出,台灣學術界長期將期刊發表的量化數字等同於學術成就,已導致種種亂象,除最普遍的浮濫掛名外,還有一稿拆包、變裝多投等取巧之道,堪稱是「學術公督盟現象」。此次爆發蔣偉寧、邱文達浮濫掛名,掛到自己都搞不清楚,現連公務繁忙的研檢中心主任也能月產1篇論文;這就是徹底檢討、改革掛名亂象的最佳時機。
她舉例,難道只要是資深教授、計劃主持人或指導教授,就能不論其參與程度而統統都掛名為「通訊作者」,與第一作者享有同等的成就?這應該去討論,建立一個掛名標準。甚至還有指導教授掛名第一作者,而將實際撰寫學生擠到第二作者,任由指導教授坐收研究成果、申請獎勵金,更對學生大不公平。至於完全沒有共同研究事實,卻掛名為作者的,應趁此全面查清,作一適當的處置,並嚴格杜絕此一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