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操詞典》讓80後、90後不亦樂乎,但傳統主流社會卻十分擔憂。內地多家報章刊登評論,認為這種創作玷污文化。《現代金報》評論稱,創作者儘管沾沾自喜,但沒有意識到這對漢文化是一種褻瀆和破壞,認為修改過的語義會誤導中小學生等文字初學者,以訛傳訛,後患無窮。作品中一些稍涉情色的內容,如將「奇恥大辱」改作「奇尺大乳」(形容女性上圍豐滿),也引起了口誅筆伐。《福建日報》評論稱,這些詞語格調不高,是對漢語的污染,玷污了傳統的成語文化,更失去了文化倫理,更痛這些「二次創作」折射出當下文化的泛娛樂化。 「污染漢語 削文化倫理」 內地知名語文雜誌《咬文嚼字》的主編郝銘鑑則引用語言學知識,將這些詞語新解分為別解、諧音等幾類,並回顧語言史上的類似現象,如《詩經》中的「桃之夭夭」衍生「逃之夭夭」。但郝認為這種大規模主動改詞和自然演化不同,不宜推廣。 事實上,關於網絡用語污染語言的爭議一早存在,早年「樓主」、「88」等網絡用語曾引起爭議,而與文化時評人相反,語言學者相對寬容。數年前刊於《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的論文分析,語言最重要特徵是自我調節功能,當新的交際方式出現,語言會主動適應,出現變異和調節。網絡詞彙在一定階段出現無序,但表面的無序都是自我調節中的補位,同時這種變化又受到漢語結構的制約。 網絡語言同需優勝劣汰 而刊於期刊《重慶社會科學》上的文章亦認為,可以把網絡視為一個反應很快、日新月異的方言區,一種語言代表一種生活、價值取向,網絡語言也體現了一種生活態度。生命力是語言得以保存延續的條件,網絡語言也會經歷優勝劣汰,若要進入基本詞彙,也需要它們本身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