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東江水保障香港供水穩定,價格亦相對廉宜,但現行供水協議有不少爭議。東江水源也非取之不竭,香港的供水模式需要改善,港人的用水習慣也需要檢討。
東江供水發展
自1960年粵港達成首份供水協議,至今日全港約七至八成淡水供應來自東江。1985年東江供水的應用已超過本地水塘供水,香港供水模式進入依賴東江水的格局。1989年的協議規定香港每年最高可獲分配東江水8.2億立方米,如有需要可提升至11億立方米,以確保在極端乾旱時仍有穩定水量供港,但港府為此支付高昂「保險金」。
隨着香港工業北移,本港整體耗水量下降。未經使用的東江水儲於水塘,加上天然雨水,水塘不時因水量過多而溢流,既糟蹋自然資源,也浪費公帑,政府更因此備受批評。
現行安排與爭議
粵港兩地一直無法就削減供水量達成共識,港府也一直以保障水供應穩定為要務,直至2006年簽署「統包總額」彈性供水協議,東江水供過於求的情况才得以改善。
「統包總額」協議指年供水量(最高進口量8.2億立方米)和水價固定(每年一次過付款)、不可更改,但實際每日供水量按本地水塘存水量和雨量情况彈性供應。然而,協議「彈性」其實有限。
1. 用不完 錢照付
2006至2012年,除2011年輸入接近上限的8.18億立方米,其他年份均未超過7.25億立方米。由於協議限定香港不能轉賣餘額、不能將之撥入來年供水,在每年一筆過付款的情况下,7年間實際輸入水量和最高可進口量的差額涉及約28億港元。
2. 購水成本上升
2006年,購水開支24.95億港元,2012年升至35.39億,2003至2012年間東江水價按運作成本、人民幣兌港幣匯率和兩地物價指數變動,平均每年上升3.9%。按目前協議,預計2014年買水將需39.6億元,但發展局強調符合成本效益。
3. 水質問題
改革開放後,廣東省東江下游工廠遍地,污染水源。供港東江水質在1989至98年曾不達標,水務署因濾水等支出增加而要額外付出成本。兩地終達成共識,2000年起展開輸水管道密封工程,水質隨之改善。但近年廣東產業移向東江中、上游的惠州和河源,水質問題再受關注。
4. 東江取水量臨上限
廣東省迅速城市化,對水需求不斷上升,但東江流域的水資源開發已到極限,當出現嚴重旱情,東江整個流域的地區均會缺水。水務署2012年透露,東江流域城市包括深圳、東莞及香港等,2010年從東江抽取逾102億立方米食水,極接近每年東江水可承受的取水上限107億立方米,推算到2020年,由於本地人口上升致用水增加,香港恐再度缺水。
5. 溢流浪費
政府指出,2006年起按需要輸入東江水後,再無東江水溢流或排走。不過雨水充足時,因水塘承載能力有限而被排走的變成水塘存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