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的小希因為不肯咀嚼食物,被兒科醫生轉介到我的門診訓練。經了解後,原來小希正餐只肯吃白飯和小量軟腍的瓜,所有肉類和菜都不肯吃,水果也只吃軟的,例如香蕉、啤梨等。外出吃飯遇上很想吃的炸雞腿炸豬排,他也只會咬爛,然後吐出來,不肯吞。
吞嚥發展遲緩 口肌無力
「起初我以為小希真的不懂咀嚼,但他吃零食不知幾叻,開派對時有很多硬身的零食:蝦條、芝士波、薯條,他一口氣可以吃很多,而且咬得很快。唉,零食就吃幾多都可以,但我煮的肉和菜就一口都不吃。我們試過餓他6、7 小時,他都堅決不吞,實在沒他辦法。」媽媽有點生氣又無奈地說。
其實小希的情况並不罕見,是典型的吞嚥發展遲緩。要了解這類小朋友的「揀飲擇食」,家長先要明白食物並不止分為軟硬兩種,而是一個根據食物質地而定的發展階梯,專科餵食的言語治療師行內稱為食物發展階梯(Food hierarchy)(右圖)。
就着小希的情况,他停滯於「易咬腍身的食物——單一質地」的階段,因為他的口肌能力只能處理到單一質地而易咬腍身的食物,所以他只吃白飯和小量瓜類。而一般家長以為小朋友偏好零食不吃正餐只是行為問題,其實不然。因為零食除了可口外,大部分都屬於最容易處理的「入口即融的香脆食物」類,就算是薯條,都只是「中等難度」的混合質地易咬腍身類別,既香口好味,又不用什麼口肌能力,所以才這麼吸引小朋友。
家常小菜最考驗吞嚥能力
相反,家長最想小朋友吃的餸菜,偏偏是階梯中最困難,大部分家常小菜都是混合質地,而且是較硬的食物,簡單如薯仔煮排骨、火腿炒蛋等等,都是混合了幾個質地,所以就算把食物剪細,吞嚥發展遲緩的小朋友亦難於處理,所以他們選擇不吃。他們的「揀飲擇食」是有理由的。
至於餵食訓練,我根據小希的口肌能力,選擇混合質地而易咬腍身食物為訓練的開始,再配合口肌咀嚼訓練,經過幾個月努力,小希終於吃到媽媽煮的餸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