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厭(epiglottis)是位於舌頭後面的一塊軟骨,當我們飲食吞嚥時,會厭把氣管遮蓋,防止食物錯誤走進氣管而導致咳嗽,甚至窒息,急性會厭炎(acute epiglottitis)導致喉嚨的組織發脹而堵塞氣管,發炎也會令周圍的肌肉痙攣而導致窒息和死亡,所以,會厭炎是急症,必須立刻接受適當的治療,否則性命堪虞。
。郭詠觀醫生 (Dr. Jason Kwok)
會厭(epiglottis)是位於舌頭後面的一塊軟骨,當我們飲食吞嚥時,會厭把氣管遮蓋,防止食物錯誤走進氣管而導致咳嗽,甚至窒息,急性會厭炎(acute epiglottitis)導致喉嚨的組織發脹而堵塞氣管,發炎也會令周圍的肌肉痙攣而導致窒息和死亡,所以,會厭炎是急症,必須立刻接受適當的治療,否則性命堪虞。
會厭炎的症狀包括喉嚨痛、發高燒、打冷顫、聲音沙啞、呼吸時發出「喘鳴」(stridor不正常的聲音)、呼吸困難(患者不能躺下而需坐起來,並把身體向前微傾才能呼吸)、發紺(cyanosis,皮膚發藍,顯示氧氣不足)、吞嚥困難、流口水(drooling)等。
雖然多種細菌和病毒都會導致會厭炎,絕大部分患者都是感染了「乙型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 B,簡稱Hib)而致病的,當患者求診時,醫護人員在查詢發病的情況和量度體溫、血壓、脈搏、呼吸後會檢查喉嚨,可能需要使用喉鏡(laryngoscope)來看清楚會厭部位,醫生會為患者驗血,查看血紅素的水平和白血球的數目、做血液和喉嚨分泌物細菌培養等,根據診斷而作出適當的治療,若確診急性會厭炎,患者需要住院,甚至要在深切治療部(Intensive Care Unit,簡稱ICU)接受治療,為幫助病患者呼吸順暢,醫生會為病人施以氣管插管(intubation),並給予濕潤的氧氣和抗生素。雖然急性會厭炎可迅速致命,但接受適當治療的預後(prognosis)通常都是好的,根據醫學歷史學家(medical historians)的研究,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大有可能是死於急性會厭炎,由於當時對這個病的認識不深、而又還未發明抗生素,雖然有3位「御醫」會診,用了在當時認為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放血,華盛頓總統在病發的第二天便一命嗚呼。
導致大多數急性會厭炎個案的細菌是乙型流感嗜血桿菌,雖名為流感嗜血桿菌,但並不會引起流行性感冒(influenza,簡稱flu流感),除會導致可迅速致命的會厭炎外,也會引起腦膜炎、肺炎、蜂窩織炎(cellulitis是皮下、筋膜下、肌間隙或深部疏鬆結締組織的感染)、化膿性關節炎(septic arthritis)、菌血症(bactereamia)等,年紀小於5歲的幼孩最容易受感染,散播細菌的途徑是經咳嗽及打噴嚏,接觸被細菌污染的玩具、食物、餐具和其他物品也會感染到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在1988年廣泛注射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前,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是導致幼兒腦膜炎最常見的細菌,而超過一半感染了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的幼兒會出現腦膜炎,腦膜炎的死亡率高達5%,就算存活的也會有嚴重的後遺症,包括失聰及其他永久性的神經障碍,託管在全日制託兒中心的幼兒,比在家裏生活的幼兒患上因感染乙型流感嗜血桿菌而導致腦膜炎最少高兩倍,免疫力有缺陷的幼兒也較容易發病。
加拿大在1988年開始為初生嬰兒注射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自此,因感染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導致的腦膜炎和會厭炎的發病率由1988年的每10萬人有2.6個案(全年共686個案),大幅下降至2004年的每10萬人有0.3個案(全年只得81個案),在同一段時間,小於5歲幼兒病患者的數目急劇下降了97%,從526個案下降至只得17個案,受感染的病患者都是沒有接受過疫苗注射的幼兒;在安省,所有幼兒都會在出生後的兩個月、4個月、6個月和18個月接受「五聯混合針」(Pediacel)時接受了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的防疫注射,在接受「五聯混合針」注射時,嬰兒會同時亦接受了白喉(diphtheria)、破傷風(tetanus)、百日咳(pertussis)和小兒麻痺症(polio)的防疫注射,小兒接受乙型流感嗜血桿菌注射的防疫功效是持久的,因為直至現在,還沒有在已接受整個防疫注射療程的健康青少年發現乙型流感嗜血桿菌導致的疾病。不過,我們不可掉以輕心,還需繼續為初生嬰兒注射乙型流感嗜血桿菌疫苗,以防細菌從外地傳入而感染未有接受疫苗的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