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19 億人超重 6 億人肥胖 日常胖不是病 先看BMI 再檢查

[2017-07-21]

肥胖症的患病率在過去30 年高速增長,全球大於18 歲人群中,超重人數達19 億,肥胖人數達6 億。看到這些數字,每天堅持「只喝露水」的女性或許更加恐慌了。從醫學的角度來講,並不是所有的「胖」都是肥胖症。

日常中的「胖」不一定肥胖症
夏季臨近,網上不時冒出「5 月不減肥,6 月徒傷悲」、「好女體重不過百」之類的言論,更有些人體重達到了三位數 - 100 斤以上,便大呼自己要減肥。然而,這些人真的需要減肥嗎?

肥胖症是一種由遺傳、環境、行為等多方面因素引起的體內脂肪堆積過多及分布異常,通常伴有體重增加,並可引起嚴重的並發症,如2 型糖尿病、高血壓、呼吸睡眠暫停綜合征等慢性代謝性疾病,其按病因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

如果是兒童肥胖症,大多屬於原發性,主要由於營養過剩、活動過少和遺傳等因素引起;而繼發性肥胖症是由於下丘腦- 垂體感染、腫瘤、創傷、皮質醇增多症、甲狀腺或性腺功能減退、胰島素瘤等疾病所致。

肥胖症的衡量標準以體重指數BMI( 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 最為常用,腰圍則是另一個反映肥胖程度的指標。世界衛生組織將BMI≥ 30kg/m2,男性腰圍 > 94cm,女性腰圍 > 80cm 作為肥胖的標準。因此,日常中大家所說的「胖」並不完全代表肥胖症。

肥胖患者並發症檢查
僅僅靠這兩項指標無法衡量超重/ 肥胖對身體的損害。肥胖症可以導致一系列並發症或相關疾病,進而影響預期壽命或導致生活質量下降。

中國人群大規模的測量數據,匯總分析了BMI 與相關疾病患病率的關系,結果表明:與正常體重的人(BMI 為18.5 - 23.9kg/m2)相比,BMI ≥ 24kg/m2 的人患高血壓風險增加3 - 4 倍,患糖尿病的風險增加2 - 3 倍,患有2 項及2 項以上危險因素( 即血壓高、血糖高、血清總膽固醇高、血清甘油三酯高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 的風險增加3 - 4 倍。而BMI ≥ 28kg/m2 的人中90% 以上都患有上述疾病。

因此,對於超重/ 肥胖患者並發症,如代謝綜合征、血脂異常、高血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多囊卵巢綜合征、女性不育、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抑鬱等的檢查是至關重要的。

「間斷飲食」對減肥有一定效果
肥胖症的人之所以越來越多,基本原因就是攝入和消耗的能量不平衡。如果要減肥,最關鍵的其實就是「管住嘴、邁開腿」,雖然用藥物也可以達到減肥的效果,但是目前批準能夠減肥的藥物很少,沒有副作用的減肥方法就是控制飲食加適度運動。

健康合理的飲食是一切減肥措施的基礎,「管住嘴」並不是讓人完全不吃東西。最近的研究發現,間斷飲食( 如晚餐選擇不吃主食或少吃一點) 對減肥有一定的效果,對身體的損傷不大。如果完全不吃東西,則容易導致腸胃的功能受損及營養不良。

「邁開腿」,運動想要達到減肥的效果,必須要出汗。建議一周運動5 次,每次45 分鐘以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