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買來的一大塊肉直接放進冰箱,靠鼻子聞判斷食物是否過期,平時你有這些習慣嗎?「儲存食物常犯的9 個錯誤」,快來看看自己有沒有中招吧。
沒有認真封口
封口不當容易造成空氣和濕氣進入,導致食物腐敗。儲存食物時,務必擰緊蓋子或將塑料袋內的空氣擠出去,然後紮好封口。如果保鮮膜無法封緊器皿口,最好再用一根橡皮筋紮好。
不換原包裝
肉類、切開的蔬菜和水果等用保鮮膜包裝的食物看上去似乎包裹很緊,其實很可能存在肉眼難以發現的漏氣孔。用保鮮膜包裝的食物買回家後如果暫時不吃,應去掉原包裝,用乾凈的塑料袋或保鮮膜重新包裝好後,再放進冰箱。
儲存容器過大
食物少而容器過大,容易導致食品表面變硬,並加速其腐敗變質。食物與儲存容器應盡可能匹配,所留空隙盡量小。
大塊食物不拆開儲藏。豬、牛、羊等大塊食物如果不分開儲存,一次吃不了,下次再反復解凍,很容易加速食物變質。將大份食物分成若乾份一次可吃完的量,分別包好儲存。
不留意冰箱溫度
冰箱溫度稍微高幾度就可能導致某些食物更快變質。冰箱冷藏室和冷凍室的溫度應分別低於4℃和零下18℃。
塑料外賣盒循環利用
很多人不舍得扔塑料外賣盒等容器,拿來反復使用。但這些盒子並不結實,一旦有破損就導致食物快速變質。外賣盒用完就扔掉,盛放食物時用新的容器,確保其沒有破損。
冰箱門上亂放食物
冰箱門上的溫度通常比冰箱內架溫度稍高,導致食物更快變質。雞蛋、牛奶和新鮮熟食等易變質的食品應放在冰箱內部的架子上或盒子中。
把太熱的食物放入冰箱
食物太熱時不能放入冰箱,否則既對冰箱造成損耗,又容易導致周圍食物因為溫度升高而滋生細菌。溫熱食物最好放涼後再放入冰箱。冷藏大盒溫熱食物時可以加些冰塊,或將其分成若乾小份儲存。
靠嗅覺判斷是否過期
很多人不清楚食物的保質期,單憑嗅覺判斷食物是否變質。其實沒有味的食物也可能已變質。如被李斯特桿菌污染過的食物,色香味都不會有變化。注意包裝上的最佳食用日期。最好通過外觀及手感判斷食物是否變質。如肉食出現變色、發黏或包裝膨脹等情況,應立即扔掉。
顏色變深肉可能變質
很多家庭有「囤肉」的習慣,買一次能吃好多頓。肉最好現買現吃,在農貿市場買的肉,建議在冷藏室保存1 - 2 天,而從大型超市冷櫃中購買的肉,可保存3 - 5 天。如果肉一直放在冷凍室,一般可存放一年。但肉在冰箱裏放久了,不僅會影響營養和口感,還會影響其安全性。一般來說,肉變質有以下幾個表現。
顏色變深
新鮮的肉表面有光澤,顏色均勻。新鮮豬肉呈紅色或淡紅色,脂肪潔白;牛羊肉顏色鮮紅,脂肪大多顏色發黃;禽肉皮膚為淡黃色或白色,肉色白裏泛紅。隨著貯藏時間的延長,由於肌紅蛋白被氧化,肉色會逐漸變成紅褐色。顏色越深,可食性越低。而當肉表面變成灰色或灰綠色,甚至出現白色或黑色斑點時,說明微生物已經產生大量的代謝產物,這樣的肉就不能吃。
表面發黏
新鮮的肉外表微乾或濕潤,切面稍潮濕,用手摸有油質感,但不發黏;而肉變質以後,由於微生物大量滋生,會產生黏性代謝產物,造成肉表面發黏,甚至出現拉絲。肉類表面發黏是腐敗開始的標誌。
彈性變差
新鮮的肉質地緊密且富有彈性,用手指按壓凹陷後會立即復原。貯藏越久,肉裏面的蛋白質、脂肪會逐漸被酶分解,肌纖維被破壞,所以肉會失去原有的彈性,手指壓後的凹陷不僅不能完全復原,甚至會留有痕跡。
有異味
新鮮肉具有正常的肉味,而變質的肉由於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被微生物分解,會產生各種胺類、吲哚、酸類、酮類等物質,因而有明顯的腐臭味。
此外,新鮮的肉煮熟後肉湯透明,湯表面聚集大量油滴。而變質肉中的蛋白質被微生物分解,會產生很多低級代謝產物散落在湯裏,造成肉湯渾濁,並且湯面幾乎無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