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米與醋皆已談過,今期來談談醬。醬即醬油,早期的醬,是用動物或海產釀製而成,例如牛、羊、蝦等,用蝦製成的就是蝦醬,風味獨特,蝦醬炒通菜迷到萬千食家,蝦醬蘸配墨魚,亦是最佳拍檔,大嶼山的大澳漁港,純樸依舊,每次到大澳,少不免買上幾磚蝦醬,回來大快朵頤。
梔豉湯
材料:山梔子三錢、淡豆豉五錢
製法:兩碗水與上藥煎成一碗水
適用:因虛熱煩燥而導致失眠
社會一直發展,後來漸漸改用豆類或穀類植物釀製,例如用大豆蒸熟,拌和麵粉,使其發酵,日曬夜露,而成豆醬,南北豆醬,各有風味,佛山柱侯醬,用以炆煮牛腩,北角「新釗記」的柱候牛腩麵,每次任教註冊中醫持續進修課程,上堂之前,多喜用來祭我的「五臟廟」。麵豉醬蒸排骨,亦是人間美食。
北方人喜食甜麵醬,是用麵發酵而成,並無用豆,混和其中,食北京填鴨時用之。我們食用「腸粉」,亦喜伴以甜醬、辣醬,但兩者製法,應有不同。有一種辣醬,名豆瓣醬,是用蠶豆製成,在川菜館或上海食肆,多有供應,唯蠶豆症患者,不能食用,否則引起溶血。提及上海菜,炸醬伴麵,亦是我的喜愛。集素葷於一醬之中,近年風行的Xo醬,便是代表。去北京店子,食涮羊肉火鍋,將數種醬料混合一起,簡直是「混醬」。
豆豉是什麼?醬之淺發酵者,而大豆卻原粒未化,則成為豆豉,罐頭豆豉鯪魚,是我的喜愛,半條已能送一頓飯,但豆豉不能多食,老人家謂多食會引致視物昏花。豆豉亦能入藥,名叫「淡豆豉」,用來治理感冒較輕者,有一條著名方劑叫「梔豉湯」,出自東漢末年名著《傷寒論》,用來治理感冒併鬱熱煩燥,很有療效,這亦間接反映中國人食用豆豉,已超過一千八百年歷史。
豉油,醬之深度發酵而至大豆完全液化,成為醬油,稱為豉油,分為頭抽、生抽與老抽。醬料與豉油要天然生曬發酵,才夠風味,且風與熱要掌握得恰到好處,但可惜的是,如今大部份已是科學製造,風味盡失,更可惡的,早前報章報導,天津出現假調味醬,無良商人,用工業原料混入去製醬,長期進食,有機會導致肝腎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