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組織受傷及舊患的成因

[2016-08-04]

軟組織受傷 (Soft Tissue Injury) 其實非常普遍,相信很多人曾經聽過這個醫學名稱。每個人一生中總會試過一次以上軟組織受傷,尤其是夏天多做戶外活動時更有機會發生。所以物理治療師傅卓明博士會連續兩期於本欄介紹軟組織受傷的成因及防治方法。

軟組織受傷的成因
醫學上所指的軟組織,其實是包括肌肉 (Muscle)、肌腱 (Tendon) 、韌帶 (Ligament) 及滑囊 (Bursa)等非骨骼組織。肌腱是肌肉跟骨骼之間的連接組織,無論是肌腱抑或肌肉被拉傷後的醫學統稱均為「Strain」。急性肌腱發炎被稱為 「Tendinitis」,而慢性肌腱發炎則被稱為 「Tendinosis」。至於韌帶則是骨骼與骨骼之間的連接組織,韌帶被拉傷後的醫學統稱為 「Sprain」。較嚴重的肌肉、肌腱或韌帶拉傷稱為撕裂 (Tear),而根據撕裂的嚴重情度又可區分為部分撕裂或完全撕裂,視乎撕裂狀態需要接受外科手術治療。除了拉傷之外,當軟組織被撞傷後可能引起挫傷 (Contusion),亦即受傷部位內的微絲血管被撕裂所引起的內出血。滑囊炎 (Bursitis)則由於骨骼與肌腱或肌肉之間的滑囊承受過多壓力造成無菌性發炎。造成上述軟組織受傷的成因可以是突發性運力過度被拉傷,亦可以是被猛力衝擊而受傷,但更多情況是因為長期積累的壓力或勞損而引起。

常見的軟組織受傷症狀
上述軟組織受傷的常見症狀包括疼痛、發熱、紅腫、瘀傷、受傷組織附近肌肉痙攣或乏力等。部分較嚴重的軟組織受傷亦會同時有附近骨骼組織斷裂(Fracture) 的情況出現。

軟組織受傷後的復原過程
身體的軟組織在受傷後會透過三個程序去恢復原本功能。第一階段的發炎期 (Inflammatory Phase)是軟組織剛受傷後的24 至72 小時之內,傷處會自動提昇體溫並增加供血以快速修補受損組織。但自身對發炎期增加的供血調節往往會是過量的,所以造成不必要的紅腫及疼痛。第二階段的修補期 (Regeneration and Repair Phase) 發生於軟組織受傷後的48 小時至六週間。這階段受傷部位會形成傷疤組織 (Scar Tissues) 將傷處週圍拉緊。但傷疤所拉緊的方向是多向性的,所以會導至受傷部位變得僵硬及難以活動。第三階段的重塑期 (Remodelling Phase) 發生於軟組織受傷後的三週至一年之間。這階段自身會將傷疤組織的形狀及功能改變並取代受傷組織的原有功能。欲要使傷疤組織能完全發揮原有功能便需透過反覆不斷鍛練令傷疤組織與週圍軟組織同步協調,融為一體。第三階段亦是軟組織受傷後復原最關鍵的階段,很多慢性痛症便是由於傷者沒有處理好第三階段以致傷疤組織未能完全融合,自身不斷重覆第二及第三階段,形成舊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