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病夏天要防 炎夏養生有法

[2016-06-23]

當人人仍在穿背心短褲,時裝店的櫥窗公仔可能已換上大衣長靴,假如人們保健亦懂得像時裝潮流般走前一步,身體病痛自然會少一點。中醫養生着眼於「治未病」,秋冬時分往往最多人病,要等到夏末才醒覺要打流感針預防,未免太遲了。去年冬季病至半死的朋友,今個夏季就要準備盡情流汗,以防病魔又找上門。

避免長期清熱

過去很多民間想法認為,香港屬於嶺南地方,有感冒、咳嗽就多數為熱感,由熱氣、燥熱所致,尤其夏天時生病,總歸咎於高溫。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講師李宇銘表示︰「現時香港生活環境變化太大,都市人一年到晚在涼冷氣,缺乏戶外運動,夏日更開大冷氣吃火鍋。身體一年四季都受寒,以致寒氣積存體內。再者,不少人一有些少不適就以為自己熱氣,猛飲清熱飲品,有些男士更當開水飲用,長期清熱加上運動不足,陽氣會慢慢減少,體質愈來愈虛,結果更容易生病,更難斷尾。」

涼茶不宜亂飲

李醫師提醒,有病不一定是熱氣所致,若然感到口乾、喉嚨不適或有便秘情況,可多進食一點水果,如情況沒有改善,或病情加劇,建議諮詢中醫師。「有很多中藥都可清熱,不過但凡有藥性的東西不宜自己亂服,如廿四味等涼茶十分虛寒,實在不宜亂飲,吃水果也可清熱,亦較為安全;香港人的體質很多時是寒熱並存的,而且寒性佔多數,由於寒是身體正氣較弱的特徵,故中醫寧願人體處於較溫熱狀態,待身體正氣提升,再清熱也未遲。」

夏季宜適量吃溫熱食物

即使夏季氣溫甚高,亦不代表人人都會變得燥熱,能夠承受大量凍飲或涼食,若然人體受寒過久(如涼冷氣太多),這類人於炎夏也有機會於一出一入冷氣間着涼。另外,也有些腸胃虛寒者,少少着涼就易致胃痛或腹瀉,因病邪進入身體已直入脾胃,這些人身體較虛寒,積弱太久,更需要勤加鍛鍊。至於鞏固身體陽氣的方法,當身體狀態良好,不妨多吃一點溫熱的食物,如薑、洋蔥、蒜或辣的食物,有助散寒,鍛鍊體質。

然而,夏天吃溫熱食物,不怕熱上加熱嗎?他解釋︰「中醫的終極養生之道為『冬吃蘿蔔夏吃薑』,對於健康或強壯人士而言,飲食應該調轉,因夏天體內會積寒,所以閒時要吃薑,令自己更加熱,順勢驅除寒氣;冬天時身體會積熱,故要吃白蘿蔔清熱。煮熟的白蘿蔔性寒,若然冬季進食身體也能承受,證明體質強健,大眾可以此為養生目標。」

流汗有助驅寒

人們於冬天受了寒氣,應趁夏季驅寒(因陽氣多積於身體表面,體內易存寒氣,所以要出汗驅寒),尤其於冬季生病較久者,今個炎夏需要減少「歎冷氣」,盡情流汗。李醫師說︰「去寒最好的方法是排汗,偏偏人們怕熱怕流汗,上班、搭車、行商場、吃飯、睡覺,所有活動都在冷氣間,夏天不出汗,寒氣驅不了,身體變得虛弱,秋冬就更易咳嗽。」要減少秋冬感冒咳嗽的機會,除要增加活動量強身外,夏天最好減少進食寒涼或冰凍食物,以免寒氣積聚身體。

春捂秋凍保健方

很多人覺得冬天冷得太久,當天氣稍為暖和,就立時減衣,然而這就是最易着涼的時候。春夏天身體陽氣升發,皮膚毛孔開始疏鬆,雖然氣溫回升,但有時一早一晚仍有涼意,一不小心就會着涼。此外,寫字樓、交通工具甚或食肆的冷氣極大,出入冷氣間,身體不適應溫差,又易中招。回到基本步,李醫師認為是因為人們不懂養生,才經常生病。「所謂春捂(保暖)秋凍,傳統講法是秋天應該不要穿太多衫,令人涼快一點,因春夏積住熱氣,需要排走,秋冬就可減少生病;相反,春季要保暖防着涼,但現時很多地方也有冷氣,即使夏天也不可掉以輕心。」

生病要吃得清淡

你可能以為生病時要吃得豐富彌補身體所失,原來此舉更傷脾胃,不利康復。生病時人體需要虛耗更多正氣,以對抗病邪,脾胃生產正氣,當脾胃損耗愈少,自然有更多力量抗病,身體會慢慢好轉,因此生病時應進食容易消化的食物,愈清淡愈有利復元。除要避免黏稠、難消化的食物外,生冷食品、麵包、意粉、麵條等亦不宜多吃,肉類要完全煮熟,要控制分量。

此外,老火湯、藥材補湯切忌亂飲,一旦用錯藥,可能令寒氣或熱氣滯留體內,手尾更長,較理想的選擇是菜湯或植物性食材的湯水。病癒後可逐漸增加粗糧,如五殼雜糧、豆類、紅米、南瓜、芋頭、番薯、蘿蔔、薯仔等,愈少烹調愈好,有助增強消化力,強化體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