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發燒物理降溫方法

[2016-04-06]

發燒是呼吸道感染最常見的症狀。 嬰幼兒發燒最常見的原因有幾種,一種是由於嬰幼兒體溫調節中樞尚未完善,容易受到外界溫度影響而得的「暑熱症」,也就是民間所說的「中暑」;還有一種是由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引起的發燒。

一般來說,當孩子體溫低於38.5℃時,可以不用退熱藥,最好是多喝開水,同時密切注意病情變化,或者應用物理降溫方法,若是體溫超過38.5℃時,可以服用退熱藥,但必須在兒科醫生指導下使用。 感冒常會發燒2天至4天,其間體溫會發生波動,如果精神狀態好,進食、睡眠正常則家長不必太擔心。 但如嬰幼兒出現哭鬧不停、反應差、高燒不退、甚至抽搐等,應儘快就診。 普通的感冒發燒多半由病毒引起,主要是對症治療,不應濫用抗生素和消炎藥。

引起孩子發燒的病因有很多,一般來說,細菌與病毒是造成寶寶受到感染的最常見致病源,這兩種情況導致的發燒,處理辦法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是細菌感染,只要選准抗生素,治療效果就會很好。 如果是病毒感染,目前還沒有特效藥,可以服用病毒靈、板藍根沖劑、金銀花等。 病毒感染的發燒到一定時間就會自行下降,切不可因為發燒就眉毛鬍子一把抓,什麼藥都一股腦用上。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2個月以內的嬰兒禁止使用任何退熱藥品。 在一般情況下,藥物退熱治療應該只用于高燒的孩子。 服用的方法和劑量一定要按醫生的要求去做。

建議:在體溫超過38.5攝氏度再給孩子吃退燒藥。 如果孩子以往有高熱驚厥史,不妨在38攝氏度時就給孩子吃退燒藥。 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常有很多家長給孩子混合使用不同種類的退燒藥物,有些性急的父母,用了口服藥半小時沒退燒,又加栓劑,然而各種藥物的持久性不同,混用可能使藥效重疊,結果燒退得太猛太急,使得體溫速降至36攝氏度以下,又產生新的問題。 家長可以選定一種退燒藥,熟悉它的使用劑量和間隔時間,使用起來才能得心應手。

酒精退熱不能濫用
寶寶出現發燒症狀時,家長也可以配合藥物治療作一些物理降溫,但要注意方法。 有些家長認為選用酒精或冷水擦浴可以起到迅速退熱的作用,實際上當孩子發燒時,皮膚的血管擴張,體溫與冷水的溫差較大,會引起嬰幼兒的血管強烈收縮,引起嬰幼兒畏寒、渾身發抖等不適症狀,甚至加重嬰幼兒的缺氧出現低氧血症。 假如用酒精的濃度過高,如用95%的濃度,也不能起到退熱作用,而且有可能造成嬰幼兒皮膚脫水,加重病情。除了採用藥物給孩子退燒之外,物理降溫的方法也是很不錯的。

小孩發燒物理降溫方法

方法一:35%酒精擦浴
酒精能擴張血管,蒸發時會帶走大量熱量,嬰幼兒發燒時可以以此說明降溫。 準備75%的酒精100毫升,加溫水等量,保持溫度在27 - 37攝氏度左右,不能過冷,否則會引起肌肉收縮,致使熱度又回升。 擦浴時,用毛巾或手帕蘸取配好的溶液,可先從一側頸部開始,自上而下沿臂部外側擦至手背,再從腋下沿上臂內側向下擦至手心,擦完一側再以同樣方法擦另外一側。 擦下肢時要從大腿外側至足背,再從腹股溝沿大腿內側擦至腳心。 酒精擦浴,應稍用力最好,擦至皮膚發紅為止,注意寶寶胸口、腹部、腳底不要擦,以免引起不良反應。 而且這種方法也不適宜新生兒及較小的嬰兒採用。

方法二:用溫水洗澡
洗澡能說明散熱。 如果寶寶發燒時精神狀態較好,可以多洗澡,水溫調節在27 - 37攝氏度。 也可以用溫水為寶寶擦身。 注意不要給寶寶洗熱水澡,否則易引起全身血管擴張、增加耗氧,容易導致缺血缺氧,加重病情。

方法三:熱水泡腳
泡腳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不適。 寶寶發燒時泡腳的另一妙處在於能說明降溫。 泡腳可以用足盆或小桶,倒入2/3盆水,水溫要略高於平時,溫度在40攝氏度左右,以寶寶能適應為標準。 泡腳時,媽媽撫搓寶寶的兩小腳丫,既使血管擴張,又能減輕發燒帶來的不適感。

方法四:冰袋冷敷
可以去商店購買化學冰袋,使用時放冰箱冷凍,由凝膠狀態變成固體後取出,包上毛巾敷在寶寶頭頂、前額、頸部、腋下、腹股溝等處,可以反復使用。 也可以家庭自製冰袋:冰箱取些冰塊砸成核桃大小的碎塊放人盒中,用水沖一下,溶去銳利的棱角,裝入塑膠袋中(需雙層以防漏水),冰塊裝至一半再注入適量冷水,充填冰塊間隙,然後壓出空氣,紮緊袋口,外裹舊布或毛巾。 將冰袋置於高熱孩子的前額、兩側頸部,以儘快降低頭部溫度,避免高熱對大腦的影響。 冰袋也可放在孩子腋窩、腹股溝等處。

方法五:冰枕
寶寶高燒時可以做個冰枕給寶寶枕著,既舒服效果又好。 去醫院買個冰袋(不是熱水袋)。 把冰塊倒入盆裡,敲成小塊,用水沖去棱角,裝入冰袋,加入50 - 100毫升水,不要裝滿,2/3滿就可以,排淨空氣,夾緊袋口,包上布或毛巾放在寶寶頭頸下當枕頭。 待冰塊融化可重新更換,很快寶寶的體溫會降下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