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小丸子藏着無窮的威力,它可阻斷生命的形成,換個角度看,亦有助減低意外受孕的機會。撇開道德或宗教,有關避孕丸的健康爭議幾十年來從未歇止。一直以來,香港人常使用的避孕方法,都以避孕套為主,反觀避孕效果較高的如避孕丸、避孕針則較少人用。
早前英國有研究發現,新一代避孕藥可能令用者增加出現血栓的機會,但不少專家強調,只要服用得宜,避孕藥仍是相當安全的藥物。話雖如此,藥物的副作用難以叫人不憂慮,女士們又如何權衡箇中的利弊與風險?
香港避孕藥使用率低
由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一家十幾口,到今天的一家三口,甚至無孩家庭,比比皆是,這除與教育水平提升有關外,也反映大家的避孕意識與日俱增。談到避孕方法,很多人第一時間或會想到避孕套,這是無可厚非的,事實上,多年來經政府大力宣傳下,避孕套已成為「安全性行為」的象徵。據家計會2012年「家庭計劃知識態度調查」統計,香港人頭三位常用的避孕方法,包括避孕套(70%)、避孕丸(10.8%)及子宮環(包括藥性子宮環,8.5%)。從數字可見,避孕套可說是壟斷整個避孕市場,儘管其一般使用的保護率只有82%,與混合避孕丸的91%比較,前者避孕效果明顯較低,甚至比殺精劑還要低(88%)。
安全套用得差會出事
再看其他東南亞地區的避孕丸使用情況,如泰國(35%)、菲律賓(20%)等,相比下香港使用比率明顯較低,專家們如何理解此現象?婦產科專科醫生林兆強指,誠然,避孕套很"user friendly",一來購買方便,而且它無藥性,要用便用,毋須憂慮太多。「很多女士擔心食避孕丸會致胖或影響生育,加上不少香港夫婦可能一個月才行房兩三次,要婦女每天食藥避孕,會覺得很麻煩,若簡單點用套已達到目的,為何不用?況且,香港人普遍知識水平較高,醫學資訊充足,對於藥物的安全性自然會多了考慮。」
他坦言,香港避孕資訊未算充足,大部分人的成長教育只知避孕套可防性病及愛滋病等,但他提醒一點︰安全套用得差一樣會出事。「很多男士用套用得好messy,如性器官接觸之前無用、取避孕套出來時取得不好等,都有機會令精子走入陰道,導致意外懷孕,所以我跟病人要講得好仔細。因政府只叫你用,但不會主力教你點用,學校家庭亦唔教,單靠朋輩之間猜測,出事後才知問題嚴重。」他認為要防止意外懷孕,長遠要讓大眾了解更多避孕選擇,以及灌輸正確的安全避孕知識。
香港家庭計劃指導會執行總監范瑩孫醫生亦表示,從家計會角度而言,安全性行為的意思是要預防意外懷孕及性病,因此最理想的做法是雙重保護,即同時使用避孕套及服藥或打針或戴子宮環,以上三種方法的避孕效果,均比單用避孕套為佳,而安全套的主要作用,則用以預防性傳染病。不過,她也指出,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香港避孕藥使用率接近20%,近十年明顯下降,相信與近年相關的負面健康報道有關。
血栓風險的隱憂
都說「針無兩頭利」,雖則混合避孕丸/避孕針(使用正確)頭一年的意外懷孕率低至0.3%(即每1,000人有三人懷孕),然而有關其可增血栓風險的隱憂,難免叫人卻步。香港中文大學婦產科學系助理教授江穎珊指,一般無食避孕藥的女性,每一萬人約有九至十人有血栓風險,而服藥者的風險大約增加五倍,約五十人,然而她強調,大部分研究對象均為白種人,對於中國人或亞洲人的研究數量甚少。「其他關於血栓的研究亦指,白種人普遍較易塞血管,譬如搭飛機小腿血管都會栓塞,即所謂機艙症,故此我們相信,白種人發生血栓的機會比黃種人高,成因應與基因有關。」
林兆強補充,外國人服藥久,缺乏監察,小腿血管真的容易栓塞,尤其是第三代黃體酮,血栓個案較多,醫生比較擔心。「如出現腳腫便要即刻停藥並求醫,其實亞洲人血栓問題不普遍,香港相關個案亦甚少,所以現有服食避孕藥的婦女,暫時毋須過分憂慮。」
第三、四代黃體酮要注意
現時市面避孕藥種類多達數十種,包括有混合劑型或單一黃體酮種類,混合型類含有雌激素及黃體酮兩種荷爾蒙,而現時的黃體酮種類多數屬第二至第四代,雌激素劑量由含0.02至0.03mg不等,關注點在於新舊黃體酮影響血栓的機率。最近英國《British Medicial Journal》刊登文章指,使用含第三代黃體酮的避孕藥,平均每年每一萬名婦女便有十四宗血栓個案,較服食傳統避孕藥高出1.5至1.8倍,血栓情況嚴重可引致肺栓塞等併發症。
江穎珊表示︰「新一代黃體酮原意是減低舊式避孕藥的副作用,如水腫或暗瘡問題,但近年的確有外國研究看到,第三、四代的黃體酮可能再增加兩至四倍的血栓風險(白種人)。老實說,大部分人都食緊第三代,如果真的很擔心,可考慮吃第二代,若然食第二代都唔肥,就毋須吃第三或四代,因為你不會知道自己血管是否容易栓塞。」
服藥前先見醫生
安全起見,醫生建議婦女服藥前先檢查身體,並諮詢食用建議。「長期食煙(每天十五支以上)、本身有血壓高、糖尿病、膽固醇高、心血管疾病、曾中風或有血栓紀錄者,一概不宜服藥。另有偏頭痛者亦不建議服食,因怕腦部血管異常。」她補充。避孕丸看似副作用甚多,然而亦有其好處。例如有些婦女每月經期太多,以致貧血,服藥有助調經。服藥後女士經期會較準,經痛及經血量亦會減少。此外,避孕藥也有助預防乳房良性水瘤、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但保護期只限於服藥期間。
避孕方法揀邊種?
避孕方法甚多,究竟哪種方法最適合自己,可考慮數個因素︰
避孕期長短︰長期指如小朋友數量已足夠,不打算再生育,可考慮一些長期方法,如子宮環、避孕針、結紮等;短期則可考慮避孕套或用藥,一旦停用即可回復懷孕,須視乎個人家庭計劃而定。
身體狀況︰如選擇服食避孕藥或注射避孕針,應先找醫生做檢查與評估,如有否吸煙、血壓高、糖尿病、心臟病、個人或家族血栓紀錄、乳房硬塊、不規則出血等等,確保身體情況許可,醫生才建議病人使用哪類型的避孕針藥。服藥期間或會輕微增加乳癌風險,但這並非主要致癌主因,但如曾患乳癌或有乳癌家族史者未必適宜服食。
個人考慮︰會否懼怕打針?因工作繁忙而經常忘記服藥?未生育的婦女,放入子宮環時可能會較痛,頭一年子宮亦會不定期出血(正常反應),當事人須有心理準備。
經濟考慮︰避孕藥須每日進食,每盒價格約百多元(一個月用),而子宮環每個約二千元,三年更換一次,而避孕針可每月或每隔三個月注射一次,每次注射約數百元。
第一胎年齡突破三十歲
想深一層,避孕與生育計劃息息相關,大家考慮各種避孕方法之際,又有否認真準備自己的家庭計劃?政府統計處數字顯示,婦女第一胎的平均年齡與年俱增,由1981年的25.1歲,上升至2013年的31歲。范瑩孫指︰「三十一歲才生第一胎,兩三年後生第二胎,如果要再生,就開始踏入高齡期,屆時懷孕難度及風險亦倍增。」那實際上應幾早開始計劃?「我們很難建議真正的數字,一來有些夫婦根本不打算生育,比方說想要三個抑或一個孩子,在時間準備上已是一大差別。從生理角度,廿四、五歲至三十五歲是女性最佳的生育年齡,所以夫婦必須好好衡量及計劃生育時間表。」她說。
早計劃以防錯過適育年齡
當然,生育不單止講生理,香港人還有諸多考慮,如工作、經濟及家庭條件,但范瑩孫最擔心的是,人們會否讓這些考慮蓋過了生理上的限制?「到樣樣ready想生時才驚覺自己已經『生唔出』。因為太遲着手計劃而錯過適育年齡,是我們最不願看到的。」家計會的調查顯示,在2012年,人們的平均子女數目為1.24個,但理想子女數目則是1.67個,中間落差達0.43個,比較起1982年的0.2個、1990年的0.1個,今天實際與理想子女數目的差別明顯提升,反映人們雖有生育意願,卻因各種原因而未能實現。
話說回來,避孕其實也是家庭計劃的一部分,生育與否、決定要多少個孩子,均影響短期或長期避孕的需要,甚或是使用哪種最適合的避孕方法,大家應好好跟另一半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