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發現,有些成人害怕、恐懼與人交往,根源都在他們青少年時父母的嚴厲、苛刻要求。 而近兩年因社交恐懼到心理科就診的人每月都有30到50人。專家建議,如果出現社交恐懼,要大膽嘗試與周邊人交往,可以先與熟人一起參加活動,然後,再慢慢融入到集體活動中。
醫生表示,「從目前很多情況看來,社交恐懼症更多是成年人。這兩年有增加的趨勢。」醫生進一步表示,之所以出現這種有增加趨勢的現象,一方面現在這種情況相對比以前多了。一些人原本有些社交障礙,但是過去人們接觸社會的機會多,慢慢改善了;而現在,受網路等虛擬世界影響,一些人本來有社交障礙,他們怕出去交往,虛擬世界滿足了他們不出去在現實中與人交往,也可以在虛擬世界中得到交往滿足的需求, 可能導致原來的社交障礙發展成社交恐懼症。
在中國,有位今年30歲的女士曾經有過一段不堪回首的經歷:在她25歲那年,因為不敢出去與人交往,她不得不辭掉工作,天天「宅」在家中,沒有朋友,沒有同事,沒有工作,這樣的日子有4年之久,直到去年,她找到心理醫生諮詢治療後,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她決定參加今年的團體心理治療,經過治療,她開始逐漸擺脫社交恐懼症。
醫生建議,通過戶外運動,增強成員的意志力,讓成員學會轉移注意力,發現身邊的美好事物,減輕對疾病的恐懼和焦慮,而且通過團體心理治療,讓成員學會與身邊的人相處,克服對人際交往的恐懼,提高人際交往技巧。
經調查發現,出現社交恐懼症的成年人,九成以上的根源在父母。這些人青少年時期,父母對他們都是嚴厲要求,比較苛刻。這種要求往往把孩子培養成追求完美的性格,一旦出現不足的地方就會放大化。打罵孩子、苛刻要求孩子,可能從父母的角度來說,是出於為了孩子好,但是,家長們也許不知道的是,這樣的做法,表面上可能使孩子成為一個聽話的、優秀的孩子,然而,實際上,卻可能會適得其反,讓孩子留下心理的創傷,影響他今後的人生。
社交恐懼症患者的共同點就是,他們的自尊心很強,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希望自己表現好,表現完美,怕自己的缺點會被人發現,很敏感,根源就在於父母對孩子過於嚴格的要求。每個父母都希望孩子好,但是用什麼方式去教育,過於嚴格,超出了孩子承受能力,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永遠不完美,總是不對的,自己是不好的。這些孩子長大後,自尊心、好勝心很強,但是,現實總有不完美之處,他們卻無法面對這些不完美,就導致最後的社交恐懼症。
對此,醫生建議,作為成年人自己要對自己有一個全面正確認識,認識自己的優點和缺點,不要追求過於完美,允許自己有缺點存在。如果發現自己有不願意、不敢和人交往的社交問題存在,就要適當去培養一些興趣愛好,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同時,也能轉移注意力,不要集中於自己的社交焦慮。
此外,如果出現社交恐懼,要大膽嘗試與周邊人交往,可以先與熟人一起參加活動,然後,再慢慢融入到集體活動中。而作為家長,希望孩子好,但是不能用嚴厲、苛刻的條件來要求孩子,可以適當的批評,甚至責罰孩子,但是,不能一味地批評、責罰,也要有適當的鼓勵和肯定。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有缺點,也有優點,不是只有缺點。有了健康的心理,長大後產生社交恐懼症的機率就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