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適合運動穿戴裝置

[2015-05-07]

隨着愈來愈多人投入運動行列,手帶、手錶、臂帶、腰帶等運動裝置亦愈趨盛行,然而早前卻美國研究指,部分運動手環計算能量消耗的數據誤差機率最高達40%,因此,如何選擇適合的運動穿戴裝置,也可能會影響運動成效。

隨着愈來愈多人投入運動行列,手帶、手錶、臂帶、腰帶等運動裝置亦愈趨盛行,然而早前卻美國研究指,部分運動手環計算能量消耗的數據誤差機率最高達40%,因此,如何選擇適合的運動穿戴裝置,也可能會影響運動成效。

即時傳送數據更方便
攝氧量與能量消耗息息相關,昔日於實驗室內檢測攝氧量,可知道運動時的能量消耗,後來人們想以更簡單的方法計算出卡路里的消耗,便開始研究不同的心跳監察儀器。由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芬蘭研發出初期的心跳監察儀,因心跳率與攝氧量成線性比例,心跳率愈高代表攝氧量愈高,消耗的能量亦愈多;到八十年代,胸口式心跳帶開始盛行,以至九零年代,電子科技迅速發展,心跳帶、臂帶等配合腕錶形電腦作運算,更為方便。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助理講師陳振坤說:「舊式電子錶需要把資料傳送回電腦,經電腦程式運算後才看回數據,新一代心跳錶收集數據後可即時換算、睇番數字,或傳送至手機亦得,方便很多。」

了解運動需要
選購運動穿戴裝置前,先要了解目的,因應需要揀選適合的功能。譬如用作控制體重,可能簡單監察着每天的卡路里消耗量,控制能量輸出已可;如運動員欲作訓練工具來調控運動強度,就需要量度心跳率,或其他跑速、距離、步數等程式。「在運動生理學來說,一般有氧耐力訓練,跑速應該維持着最高心跳率的七成,部分心跳手帶或手錶可以設定目標心跳率,以助調控節奏,簡單一點自己邊跑邊監察亦可。」

量心率方法誤差較低
陳振坤指,每種運動監察裝置都有誤差,問題是如何揀選最合適的種類將誤差減至最低。至於哪些運動裝置最準確,則視乎該項裝置用什麼儀器(devices)或程式來收集數據。現時較常用的裝置儀器,包括心率儀、加速規(accelerometer)、全球定位系統(GPS)等。「心率儀用來量度心跳率、加速規則量度身體活動幅度,而GPS主要測量跑步距離及跑速等,透過不同程式,最後都可運算出卡路里消耗量或其他運動數據。」

他指,研究中曾有測試者戴着不同智能裝置作緩步跑,測試能量消耗,結果發現手機計步器的誤差率只有約6至7%,心跳帶每小時的熱量消耗誤差為10%(以中等強度的帶氧運動來計算),但部分牌子使用的加速規程式誤差率可達至20%。專家相信誤差率應與不同程式的使用有關,在眾多儀器中,以量度心率的方法準確性較高。然而,其他因素如天氣太熱或心情緊張,均可能提升心跳率,但能量消耗未必提高。因此,如於炎熱戶外環境,以心率儀器去計算攝氧量、能量消耗,可能影響準確度,於室內環境運動的影響則較小。

靜態活動減加速規準確性
因應運動類別,不同裝置的儀器亦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誤差。舉例說,加速規設計主要用以量度身體的活動幅度,來換算出卡路里消耗量。以緩步跑來說,加速規約有10%的誤差,但進行活動幅度低或靜態活動時,如太極、行斜路等,誤差率會增加至40%,當加速規量度不到太大的活動量,便會低估卡路里的消耗數值。可因應不同運動類型,選擇適當的數據收集儀器:
跑步:心率儀、加速規、GPS
踏單車:心率儀、戶外單車可添加GPS
球類活動:心率儀、加速規
靜態活動:心率儀

心跳帶/錶有機會走位
現時的新式心跳手帶、手錶,只需將手帶/手錶底部緊貼腕部脈搏位置,紅外線便會穿過皮膚、血管量度脈搏心跳,但若手部活動幅度大,一旦手帶走位,就有機會量度不到,故對於一些具爆發性、短時間、心跳較大上大落的運動,如短跑,或可選擇胸口式心跳帶配合腕錶電腦監察,更為準確。至於撞擊較多的運動如足球、欖球等,亦不建議戴手帶式裝置,以免增加受傷風險。

那麼,究竟胸口式裝置的準確性較高,還是腰帶式的誤差較少?陳振坤指,理論上兩者的誤差率相距不大,但嚴格來說,針對各種穿戴方法的準確性,暫時沒有研究文獻有確實定論,最終還要看裝置中有什麼儀器或程式在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