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不要十八個星期,十六個星期可以嗎?」 「早兩星期或遲兩星期其實沒太大分別。」
「醫生,不要十八個星期,十六個星期可以嗎?」
「早兩星期或遲兩星期其實沒太大分別。」
「此言差矣,十八個星期要收多十蚊藥錢,好唔抵。」(注:公立醫院門診向市民提供藥物,都會收取十元的手續費,上限是十六周,超過了便要收取二十元。)
「太太,那只是象徵式收費,專科藥成本很貴,分分鐘十蚊粒都唔得,現在十六個禮拜先至收十蚊,計落條數你賺突好多喎。」
「沒可能,政府醫院又唔係私家,點會用靚藥?」─真正有蹊蹺的,反而是那些貴價服務。
在市民眼中,公立醫院的形象等同近年興起的五十元速剪理髮店─沒有品牌、舖面也沒有裝潢、理髮師名不經傳兼且木口木面、剪髮好像趕住去投胎、顧客未坐夠十分鐘已經完事,再者,未光顧過的客人,都會先入為主對服務不抱任何期望,認為入去幫襯便是拿自己個頭較飛。
相反,講到口碑載道,當然非designer主理的沙龍莫屬─坐落中環、銅鑼灣、尖沙咀高檔商場、至潮的裝修、星級髮型師、巨型plasma電視不斷播放他早前的專訪片段、佐治古尼牌咖啡任飲、美少女(男)幫你洗髮加頭皮按摩... 雖然盛惠千五大元,但單是良好的感覺,已值回票價有餘。
香港人覺得只有花錢換取的服務才會矜貴,而且價錢愈高便愈馨香。然而,你付出的金錢,主要是用在服務的「水分」之上,即是服務提供者精心策劃的花巧門面工夫,及門面工夫所營造的一種消費者信心,僅此而已。
說回五十元速剪,只要是幫襯過的,雖然未至於有驚喜,但花費不多已能達到目的,故此客人都樂意再次回來。同樣地,公立醫院沒有形象,也欠缺金錢堆砌出來的花巧(所以不得民心也是活該),但至少不是傳說中拿病人較飛的謀人寺,敢入來幫襯嗎? 那便得看閣下的見識(不是膽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