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高鈣飲品,鈣質含量比牛奶高兩倍,助你保持骨骼健康。」
「XX 高鈣飲品,鈣質含量比牛奶高兩倍,助你保持骨骼健康。」
「XX 成長奶粉,含雙倍 DHA,PhD 更高達五倍,讓你子女贏在起跑線上。」
「XX 精華素,Omega-3 含量比其他品牌多十倍,有助高危一族擊退都市殺手病。」
這類廣告語句,驟耳聽差點以為是周星馳電影的對白:「十倍? 我跟! 再大你一百倍、一千倍、一億倍!」
在健康補充品的市場爭奪戰中,生產商看中消費者怕執輸的心理,實行添加劑大曬冷,雙倍、五倍、十倍地拋來拋去,誰的浪頭拋得最狠,就能佔領最大的市場份額—但問題是,將大量營養要素當補品吃,會否真的為服用者帶來額外裨益?
在人類千萬年的演化過程中,我們祖先只曾接觸過含正常養分的正常食物,而進化出來的消化系統,也只能提取剛好足夠維持正常生命和正常健康的營養。換言之,人體的吸收和轉化能力始終有個上限,就算餵下五倍、十倍的維他命、鈣質、DHA、Omega-3 等,當事人也只會得物無所用,還要動用下消化道將其自然排出體外。
與浪頭相反的是噱頭:「試試我這道西芹銀杏炒雲耳,西芹降血壓,銀杏防腦退化,雲耳抗血管栓塞。」「健康套餐包一款飲品,藍莓特飲明目,蘆薈特飲排毒,青檸特飲抗氧化。」
坊間流傳大量類似的中西食療餐單,而所謂的養生食譜,也長期與命理書並列暢銷榜高位。食物含有若干的天然化學成分,食療的原理,便是利用這些化學物來達至藥用效果。舉例說,西芹含氮化物,有助鬆弛血管;藍莓的花青素,亦有助視力。然而,那些只是實驗室試管中的模擬數據,要在活體達至這效果,當事人必須吃下相當分量的氮化物或花青素,即使給你獨吞整碟西芹銀杏炒雲耳,甚至豪飲幾加侖藍莓特飲,藥效也只會微不足道。故此,以食療治病實際上是不可行的,與其相信言過其實的噱頭,不如直接些,見醫生吃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