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羽毛球 球拍要輕 具回彈力

[2014-12-25]

在球類運動之中,羽毛球可算是最「斯文」的一種,沒有身體接觸且可因應個人需要調節運動量,同時廣受不同年齡層市民的歡迎。由於打羽毛球非常講求動態視力、手腳反應和步法走位,多練習有助訓練手眼四肢的協調能力,使日常生活反應更敏捷,減少受傷機會。

對於羽毛球如何改善手眼及四肢協調,飛翔羽毛球會教練劉鎮瑋指出,由於羽毛球體積本身較小,加上在不同力度和角度打出的球,其球速和落點時間等等,都會有非常大的差別。因此要準確打到羽毛球,必須依賴眼睛觀察、腦部判斷和手腳配合。

「由於經常鍛鍊,日子有功自然可改善眼和手腳的協調能力,同時對距離的判斷、身法走位等,都有明顯的幫助。」很多人以為羽毛球球速非常之快,只適合年輕人參與,他表示,事實上羽毛球的運動量和打法,可因應個人體質和技巧而定。

青年人固然可用拚盡全力「殺球」,而女士或長者則可以用較休閒的「搓波」方式,各自選擇適合自己體能的方法練習。小童或初學者可先一個人練習步法及控球技巧,打好基本功和由淺入深享受羽毛球之樂。

雖然羽毛球十分普及,但不代表可「求求其其」,教練指出經常見到從未打過羽毛球的初學者,一開始便打波,絕少有充足熱身。「由於打羽毛球需要四肢較大幅度的活動,缺乏充足熱身會增加肌腱扭傷風險,尤其是手腕和腳踝兩個部位最易受傷,因此開始前應集中熱身這兩個部位。」開波前熱身練習三分鐘,有助身體盡早適應羽毛球運動,同時練習基本步法,亦有助雙腿更靈活敏捷。

運動示範
正反手控球練習
握拍後先用正手以陰力將羽毛球打向正上方,待球於半空時立即改為反手接球。如此反覆不停練習五分鐘,除有助熱身手腕肌腱外,更有助熟習羽毛球的球速和鍛鍊手眼協調反應。

前後步法練習
握拍後側身,前後腳作弓步狀,再依節奏先將前腳向前踏步,接着後腳同時向前踏步。後退時則先用後腳退步,前腳才跟隨後退。

回彈有助借力
選擇球拍時,首選球拍要輕身、具回彈力。你可以嘗試揮動它,練習上手下手動作,然後測試球拍是否有適當的彈性,方便借力,讓打球更輕鬆;相反,沒有回彈力的球拍,猶如木頭,打球時只能靠「死力」,長久使用令手腕手肘更易受傷及勞損。要注意的是,若然揮拍後拍身及握柄位置猛烈震動,則代表球拍質量不佳,會減低控球能力。

GU標示粗幼、重量
正常每塊球拍都有G及U標示,G代表球桿粗幼,號碼愈大球桿愈幼;U則為重量,號碼愈小球拍愈重,初階或中階人士通常會用5G、3U,以輕身、幼身款式為主。一般球拍的標準長度為66.4cm,部分加長版可及至67.4cm,普通人用標準長度已可。

膠質防滑手
握柄質料可分為膠質及毛巾,前者可防滑,以免手汗太多令球拍脫手,而毛巾手柄則方便轉換手姿,有較多運動員使用。至於框架質料,碳纖維物料較輕身,適合初學者;鋁合金比較重身,初階人士較難控制。

剪線避免球拍變形
球網板線磅數愈高,拉力愈緊,一旦撞擊很容易爆裂,初階者穿20至25磅的板線最適中及耐用。有些球拍的線穿得太緊,斷線後球架可能會變形、爆裂,故無論哪個位置斷線,都必須由球網中間開始「十字」形剪斷整塊球拍的線,以助分散力量,避免球拍變形,譬如斷橫線,便應先剪直線再剪橫線,然後重新穿上新線。

「輕拗」球桿測試軟硬度
揀選時,可諮詢店員想揀「硬拍」還是「軟拍」,因應自己手臂的力量來揀選。一般人建議選擇「軟拍」,因它相對較易借力,毋須花太大力氣便可輕易發球,速度控制較佳。要測試球拍軟硬度,可於購買時「輕拗」球桿,如有輕微屈曲,證明球架不太硬身。

輕身球拍易於控制
初階球拍力量聚於T字位,而高階球板的力量多集中於球拍拍頭的前半部,整體較重,所需的揮拍力量更大。購買時可拿起球拍測試重量是否適中,如拍頭太重會更為費力,影響發揮。

TIPS
. 避免受熱:因球拍不能受熱,很多人把它放置車尾箱或窗台,長久可致其變形,令球線斷裂,若不妥善處理,繼續使用會增加球架爆裂危機,建議用球拍套儲存隔熱,更為耐用。

. 專業穿線:若球拍需重新穿線,應找有信譽及專業的穿板店舖。部分穿板機已十分殘舊或者是劣質機款,穿出來的球線質量亦較差,常見影響如球線位置不準,長久可致球拍變形及損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