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各部分機能都會出現退化,脊椎亦不能幸免。其中一種最常見的脊椎退化疾病便是椎間盤退化症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鑒於其普遍性,傅卓明物理治療師會連續兩期於本欄內介紹有關椎間盤退化症的疾病分類、成因、治療及預防方法供讀者們參考。
人隨著年齡增長,身體各部分機能都會出現退化,脊椎亦不能幸免。其中一種最常見的脊椎退化疾病便是椎間盤退化症 (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鑒於其普遍性,傅卓明物理治療師會連續兩期於本欄內介紹有關椎間盤退化症的疾病分類、成因、治療及預防方法供讀者們參考。
椎間盤退化症的英文學名Degenerative Disc Disease 常被簡稱 DDD,其它常用專稱還包括 Spondylosis。根據其退化部位,醫生又可將DDD區分成三種,分別為最常見的腰椎椎間盤退化症 (Lumbar DDD)、常見的頸椎椎間盤退化症 (Cervical DDD) 及較罕見的胸椎椎間盤退化症 (Thoracic DDD)。DDD的成因便是由於人類每日的起居生活都需要直立著身體,脊椎大部分時間需要垂直地抵御著地心吸力,因此便會對位處於脊椎骨之間的椎間盤 (Intervertebral Disc) 造成損耗而引起退化。椎間盤退化症亦容易引發包括關節炎 (Osteoarthritis)、椎間盤突出 (Disc Herniation)、椎孔狹窄症 (Foraminal Stenosis)、椎管狹窄症 (Spinal Stenosis) 等脊椎疾病,壓逼脊髓、神經線及血管造成痛症甚至不同情度的肢體功能障礙。
要更深入地了解DDD的形成,我們必需先要認識脊椎的構造。原來人類的脊椎是由三十三塊脊椎骨 (Vertebrae) 所構成。其中除了最下部的五塊骶骨和四块尾骨因已融合而沒有椎間盤,其餘的七塊頸椎、十二塊胸椎及五塊腰椎之間總共連接著二十三塊椎間盤。椎間盤是由數十層環狀膠原纖維及彈性纖維交織而成的外層纤維環 (Anulus Fibrosus) 及柔軟富彈性的半流質胶狀中央髓核 (Nucleus Pulposus) 所組成。椎間盤既堅韌又富彈性,承受壓力時被壓縮,除去壓力后又复原。因此可緩冲外力對脊柱、大腦及脊椎附近神經線的震蕩,也可增加脊柱的運動幅度。由於椎間盤并沒有血管,其營養便由椎體通過低效率滲透作用提供,所以當椎間盤受傷後會較難復原。椎間盤約占脊椎总长的四分之一,隨著年齡增長會因水分流失而使中央髓核續漸退化萎縮,其厚度亦會相應減少。因此年長者的身高都會比自己年青時有顯著的降低。脊椎骨在椎間盤萎縮後由於距離被縮窄會因大幅增加的磨擦而刺激骨質增生形成骨刺。上述退化會進一步刺激脊椎骨周圍的關節及軟組織為要分散體重的壓力而增生擴大,造成椎孔及椎管收窄,壓逼脊髓、神經線及血管並造成椎孔狹窄症或更嚴重的椎管狹窄症。而椎間盤的外層亦會因為水分流失加上不當用力而引致纤維環破裂,容易讓中央髓核流出造成椎間盤突出等痛症。
通常DDD較多發生於三十五歲以上人士,醫生會透過X光或磁力共震 (MRI) 等方法進行確診。有多種因素可誘發DDD,包括年齡增長、受傷、不當用力、身體缺少活動、不正確的日常姿勢、不良的生活習慣等。有研究更發現部份DDD患者身體並未出現任何痛症。因此雖然每個人的身體最終都無法避免DDD的形成,但卻可以透過避免脊椎周邊的神經及血管受壓而防避及治療DDD所造成的痛症。另外,雖然椎間盤會隨年歲增長而委縮,但同時椎間盤內中央髓核可引發炎症的蛋白質亦會乾凅減少,所以六十歲之後因椎間盤退化而導致椎間盤突出的嚴重情度亦會相應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