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鯨記(麥煒和醫生)

[2014-10-07]

Call me Ishmael.傳說在太平洋赤道附近,盤踞了一尾碩大到無朋友的白化抹香鯨,人稱這海中怪物「無比敵」。多年來,被無比敵毀掉的船隻不計其數,然而,仍有前仆後繼的捕鯨者,對無比敵咬住不放,當中包括阿哈船長。

Call me Ishmael.傳說在太平洋赤道附近,盤踞了一尾碩大到無朋友的白化抹香鯨,人稱這海中怪物「無比敵」。多年來,被無比敵毀掉的船隻不計其數,然而,仍有前仆後繼的捕鯨者,對無比敵咬住不放,當中包括阿哈船長。

以上是梅爾維爾著作《白鯨記》的情節,小說除了歌頌人類挑戰海洋的勇氣,也說明了我們在大自然力量下的渺小。時維十九世紀初,捕鯨是極度危險的職業,獵人首先以小艇靠近鯨魚,站在前頭的標槍手拿起魚叉往獵物便戳,巨鯨受傷後本能反撲,標槍手跟着再戳!再戳!再戳!不及時戳斃巨鯨,便會艇毀人亡,就像小說中阿哈與船員的下場。漁民冒死獵鯨,是為了牠們身上厚厚的油脂,在發明電燈以前,人類便是靠鯨油點燈,燃亮這個世界(謝謝您們),在非常時期例如戰後,鯨肉也曾解救過人類的糧食危機。

《白鯨記》出版後不久,捕鯨者已不再懼怕鯨魚,他們發明了重型的鯨槍,槍頭裝有火藥,能在獵物體內爆炸,一擊即殺,假如阿哈擁有這裝備,葬身大海的肯定是無比敵而非他數十名船員。到了二十世紀,人類已有電力和燈泡,捕鯨業本應功成身退,但為了業界利益,捕獵活動反而變本加厲,重裝捕鯨船掃蕩地球僅餘的鯨魚,所得鯨油被不必要地製成肥皂、清潔劑、人造牛油。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國際公約才取締了大部分的捕鯨活動。

香港沒有抹香鯨,卻有(也是屬齒鯨目的)中華白海豚族羣,雖然貴為香港的吉祥物,但特區政府在牠們水域五年一小基建、十年一大基建,這邊跨海大橋還在動工,那邊已籌備填出第三跑道,接着是地下商業城、海上人工島…誓要趕絕白海豚而後快。雖然有關工程仍在「諮詢階段」,但不論環評報告怎樣寫,公眾諮詢怎樣說,預計政府所有工程也會如期進行,完全沒有商討餘地。望着特區的管治班子,我隱約看見附在他們身上阿哈的惡靈,一意孤行衝向無比敵,誰也勸阻不了,至死方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