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早前向法院提控Reebok,指其近年推出的休閒鞋系列Easy Tone與跑鞋系列Run Tone的健康聲稱,包括有助強化小腿及收緊臀部,並無科學數據支持。Reebok於提控同日同意與委員會和解,並會撥出2,500萬美元向顧客退款。這場運動鞋官司,可說給「偽科學」來個當頭棒喝。從前的「白飯魚」、今天的「修身鞋」,產品推陳出新,讓我們感到世界正在進步中。然而,科學有沒有令我們變得更加迷信?面對讓人目眩的健康聲稱,我們懂得如何分析嗎?
近年大熱的「船底」、氣墊休閒鞋,成為一時潮流。增加熱量消耗、改善小腿臀部線條… 相當吸引的噱頭。
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早前向法院提控Reebok,指其近年推出的休閒鞋系列Easy Tone與跑鞋系列Run Tone的健康聲稱,包括有助強化小腿及收緊臀部,並無科學數據支持。Reebok於提控同日同意與委員會和解,並會撥出2,500萬美元向顧客退款。而另一和解條款是:該公司禁止在未有科研實證下,給這類產品作出健美功效相關的聲稱,而且不能歪曲有關運動鞋的測試及研究結果。
這場運動鞋官司,可說給「偽科學」來個當頭棒喝。從前的「白飯魚」、今天的「修身鞋」,產品推陳出新,讓我們感到世界正在進步中。然而,科學有沒有令我們變得更加迷信?面對讓人目眩的健康聲稱,我們懂得如何分析嗎?
-------------------
近年以「船底」或氣墊鞋底為招徠的休閒鞋在巿場大熱,不論是MBT、Skechers或Reebok等品牌,都以這類unstable shoes為銷售主打。增加熱量消耗、收緊小腿與臀部線條、甚至改善平衡力等「健康」聲稱,宣傳上一概用上。
一直以來,鞋都是以保護腳部舒適為重點。上世紀九十年代尾,瑞士健體鞋品牌MBT推出anti-shoe, 打破「穩定」這既有的鞋履設計原則,也成為第一代的產品。它較為特別的一點,是面世二十多年來,在國際上多次發表學術研究,早期主要由加拿大的研究團隊進行,研究題材包括了解其原理(如肌肉、步姿、腳底壓力等)、效能(如腳踝前方的脛前肌及小腿後肌的收縮程度),以及應用方法(如是否有助增加發展遲緩兒童的肌肉感應)等。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物理治療師方少萌指,在各個步行鞋品牌中,現時只有MBT的報告較多被學者研究,除因品牌發展時間較長,亦與其研究的設計、背景(既有品牌贊助也有獨立研究)具參考性有關。
丹麥研究:E a s y T o n e 效果不及行暗斜
至於今次遭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控告的Reebok,近年推出豆筴型氣墊鞋底的Easy Tone與Run Tone系列,同樣以鞋子的不穩定性作為招徠。有別於MBT的半圓「船型」鞋底,Reebok的設計,是於腳跟及腳前掌加入氣墊,達致「步履不穩」的效果。品牌的宣傳聲稱指,相比普通運動鞋,此系列鞋子讓臀部肌肉力量與結實程度增加28%、大腿與小腿後肌則可增加11%。
但實情是否如此?方少萌指,本年丹麥的奧爾堡大學(Aalborg University)健康科學與科技學系發表了針對Easy Tone鞋款的獨立研究報告。研究組以肌電圖量度穿着Easy Tone與普通運動鞋步行時,三個重要下肢肌肉── 腓腸肌(俗稱腳瓜)、大腿後肌及股大肌(臀部)的用力程度。
研究找來十名平均年齡24.5歲、體質指數(BMI)平均約廿四的男性參與,他們穿着Easy Tone與另一品牌的普通運動鞋,分別於跑步機上,以零度(即平路)及十二度(約相等於暗斜)步行五分鐘,合共四次,儀器紀錄參加者左腳的三組目標肌肉的肌電圖。
研究得出兩個清晰的結論:兩個鞋款在測試中,肌肉收縮程度相距不大,而且Reebok聲稱股大肌28%、大/小腿後肌11%的收縮並沒有發生,實際上只見輕微的提升。研究組亦發現,穿着普通運動鞋行暗斜,肌肉收縮效果較穿着Easy Tone行平路更加明顯。
研究報告補充,今次只以大肌肉為研究目標,建議未來可研究Easy Tone對小肌肉的刺激程度。方少萌解釋,在步行動作中,除了動用下肢的大組肌肉,也會動用腳底的小肌肉羣組──腳底有四層幼細的肌肉,負責控制腳趾的伸屈、抓緊地面、控制平衡等。這類健行鞋的不穩定性,是否有助刺激這些小肌肉羣組,尚待印證。
能量消耗 成效不彰
除了「收緊」肌肉線條,「瘦身」也是常見的宣傳語。然而,若明白人類的能量消耗機制,這說法其實不攻自破。所謂「瘦身」,其實是透過能量的「入不敷支」所達致,每消耗3,500卡路里等於一磅脂肪。3,500卡路里等於什麼?給你一個參考:輕鬆跑步二十至三十分鐘,才大約消耗250-300卡路里。
令步行較平常「困難」,是否就有提升卡路里消耗的作用?香港運動醫學及科學學會會長容樹恆醫生答得肯定:「不合理。即使可以增加消耗卡路里,亦無效率。穿上這類鞋,最多較普通鞋多用幾個卡路里,但用3,500卡路里才等於一磅脂肪,你穿這鞋子步行,要幾多百天才有效?」試想像:穿高跟鞋其實也步履不穩、也會改變肌肉羣組的使用,但你會認為穿高跟鞋有效「消脂」嗎?
要消脂、收緊肌肉,顯著而有效的方法多的是,例如運動。但弔詭的是,這類休閒鞋其實不適合運動:「因它本身有不平衡因素,容易引致受傷;又或是說,它根本並不適合所有類型的運動。即使是跑步,踏着它跑,整個跑姿都改變了,但它卻保護不到你的安全。」
鞋子穩定性低,最終令人迴避運動,絕對是本末倒置,得不償失。但這些鞋子其門如巿,正正滿足人們不願意、不想額外花時間運動,卻希冀有「運動」效果的心理。「原理有如被動式治療,不動也不出一身汗而希望健康,基本上大部分方法都無效,包括此種。在運動醫學中,我們一直抗拒此法。」容樹恆說。
無從證實的效果
現時巿面的許多運動產品,出現愈來愈多的有關「健康」與標榜其效能的聲稱,要正確解讀也着實不容易。現時科研界中,以隨機對照研究(randomise controlled trial,簡稱RCT)為科學實證的標準,它亦是現時規格最高的科研,樣本對照數目,起碼需要達到100對100以上。所以,它亦是最耗時,而且耗用資源最多的研究方法。
香港中文大學運動表現及力學實驗室主任方迪培,近年開展多項有關運動鞋的研究項目,他認為要替這些聲稱有「修身」功效的鞋子,設計高規格的RCT研究印證效用,可謂非常困難。「要聲稱一個效果,如『塑造小腿線條』,我們先要考慮有什麼因素可影響它的發生,然後將其他因素控制,才能證明這個聲稱的作用。那麼,這個研究可能限制在針對18-25歲、女性、非運動員,參與實驗時,可能為期一年間,都能依足訓練指示使用鞋子等等。如此做大型社區研究,很難。」穿某些鞋款能「瘦身」,能被證明嗎?「減肥是長期結果,亦不會受單一因素所控制,飲食、骨骼、基因等因素都有影響,加上不容易馬上見效,除非實驗有方法將其他因素嚴格控制,才能證明『瘦身』這聲稱的準確性。」
留意,方迪培所說的是「很難」,而非做不到:「因為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未見過有品牌去做這種規格的研究。」他補充。
科研提升人類的能力?
容樹恆指,在運動用品的科研歷史中,以運動鞋發展時間最早,科研數量也最多,「但至今仍然未見有一個品牌能夠研發一雙跑鞋,可以讓人跑得更快、跑得更遠。」即是說,透過運動鞋提升運動表現,至今仍未能發生。
他舉了南非傷殘跑手Oscar Pistorius為例──這位有「刀鋒跑手」之稱的廿四歲短跑運動員,因先天沒有腓骨而需安裝義肢,過去十多年,他在競技場上的進步,與義肢的科研發展可謂「並駕齊驅」。他的一雙碳纖維製造、貌似彎刀的「J」型義肢,為他創下傷殘奧運100米10.91秒的世界紀錄。他的成績,有人認為是拜義肢科技所賜。
近年,Oscar Pistorius希望參加「正式」的國際賽事,與健全人士比拚,卻曾多次被拒。但近月,國際奧委會已容許他參加明年倫敦奧運的預選賽,意味他有機會獲得奧運會的「入場券」。
「他的故事帶出的信息是:奧委會認為,義肢與鞋可以幫助傷殘人士跑步,但似乎不會為他們帶來明顯的優勢,故沒有違反公平競技的原則。」容樹恆認為,運動科學或許有助提升水平,「但只是成績的提升,不是人類能力的提升」,傷殘跑手跑進健全人士的競技場,最終仍是依靠恰宜的訓練策略、個人堅韌耐力、良好的心理狀態,沒有捷徑。
-------------------------
氣墊原理
Reebok採用的氣墊設計,意念與物理治療使用的氣墊球(dura disc)相當類似。方少萌解釋,氣墊球常用於踝關節扭傷(俗稱拗柴)、膝關節創傷、中風或耳水不平衡患者使用,訓練目標是改善患者步履不穩及平衡力欠佳的問題。
訓練時,患者會站上氣墊球上,借體重壓迫球內空氣流動,增加身體搖晃不定的程度。除了靜止的平衡動作,亦可以加入單腳站立、重心轉移、雙腳「一字馬」(即腳尖對腳尖)、拋球接球等動作,以增加難度。
她表示,作為復康用途,物理治療師會按患者的病情,設計不同的使用方案,訓練密度亦因人而異,如中風康復者留院期間,可能每天都要練習;重複「拗柴」的患者,則可能每周三次,以訓練足踝關節的穩定性。若運動員扭傷踝關節,使其關節與肌肉感應轉差、平衡力下降,亦會使用此工具作為輔助訓練之用。
然而,將此概念「應用」鞋子設計中,其氣墊製造的「不穩定性」已大為減低,對下肢肌肉的刺激有限;但相比普通鞋子,它又變得較為不穩定,若本身足踝關節已經較不穩定(如容易『拗柴』人士),或用作運動,如跑步,受傷風險則會提高,最終仍是得物無所用。
---------------------------
運動科學的意義
香港浸會大學體育學系副教授雷雄德指,運動科學的意義,旨在提升運動表現,以及減少人們運動時受傷的機會。從前的運動科學,主要應用於運動競技,較為人熟悉的有「鯊魚衣」,借助物理學與身體力學的原理,計算人體皮膚與水,以及「鯊魚衣」物料聚亞安脂與水的磨擦比率,設計出更「去水」、更「流線」的泳衣。
只是近年,「運動科學」被應用於一般健身用品之中,成為宣傳伎倆。「這些就是巿場策略多於科學的事了。畢竟巿場需要不斷推出新產品,『科研』被利用為引導或誤導消費者的方法,例如磁石頸鏈。其實這些點子,我都講到幾個。」雷雄德笑言。而運動用品用盡方法標榜「瘦身」效果,他認為亦充分反映出,現代人視「瘦身」為運動的唯一目的,這種錯誤心態,需要糾正。
其實「鯊魚衣」引起的爭論,很值得大眾反思:國際游泳聯會(FINA)在2010年開始,禁止泳手在比賽中使用「鯊魚衣」,所有泳衣材料均需回歸傳統紡織物,理由是輿論認為鯊魚衣有違體育精神。容樹恆說:「鯊魚衣的科研基礎也有不少,但它的設計目的,只是為了追求成績的進步。但運動競技希望帶出的價值,是公平、體育精神與健康。」外界有評論認為,禁用「鯊魚衣」意味游泳比賽的世界紀錄將會「停滯」──價值觀的堅守與亮眼的成績之間如何取捨,相信爭議難免。